午夜视_成人午夜一区二区_久久精品黄_无遮挡一级毛片视频_色玖玖综合_在线免费91

維吾爾族婚俗歷史演變探索

作者:王茜,魏銘清 時間:2010-09-01 10:06:47  來源:  閱讀次數:1353次 ]

  論文關建詞:維吾爾族;婚姻習俗;歷史演變

  論文摘要:本文對新疆維吾爾族在不同歷史腈段婚姻習俗的演變進行了系統的論避,揭示了維吾爾燕古、近、現代婚姻習俗演變的根譚自于其民族經濟生產方式、宗教文化紐帶,周邊民族婚姻習俗的互動蕁因素,指出雛吾爾當代婚姻日俗發展的趨勢。

 


  一

維吾爾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時,在我國北方和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游牧的丁零人。中國史學之父司馬遷,在其名著《史記》中記載,當匈奴冒頓單于強盛時(約在公元前3世紀末)征服統治了丁零人,匈奴帝國“北服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丁零在公元前3世紀之末.已由阿爾泰山游牧于今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而其西支在公元后三世紀轉徙于今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魏志》卷三。),他們常與匈奴作斗爭,而終于在公元后85年,迫匈奴西遷,“時北虜(北匈奴)衰耗,黨眾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這一時期,丁零人是以游牧為生的北方草原居民。

  魏晉南北朝時期.丁零人以高車的稱號出現在漢文史籍《魏書·高車傳》中:“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口高車是丁零人的后代。高車是一個放牧馬、牛、羊為主,逐水草而遷移的游牧部族。《魏書·高車傳》說:“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公元4至6世紀的高車,其基本社會單位是由父母,子女及子媳組成的父系家長制大家庭。《魏書·高車傳》又載高車人:“時有震死而疫癘,則為之祈福。若安全無他,則為報賽。……平吉之人則歌舞作樂,死喪之家則悲吟哭泣。”可見高車人的歡樂和悲哀,在許多場合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是高車人生產生活的基本組織單位,也是高車族社會的基本細胞。

  高車人的家庭是父權家長制的大家庭.家庭的組成必然經過婚姻的形式,換言之婚姻是組成家庭的驛站。從《魏書·高車傳》記載的高車人的杜會經濟和婚姻生活文獻資料得知,當時富有的高車家庭擁有為數不菲的馬群和牛羊,而且“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這種以游牧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生活在高車人的婚姻習俗上打上了極深的烙印,使高車人的婚姻習俗呈現出游牧民族的濃墨重彩。如,男家給女家的聘禮是畜牧業的主要產品——牛、馬。當時高車族社會流行一種在當時農業民族看來極為生動有趣的婚俗:男女雙方“結言既定”即訂婚以后,男方家要用高輪車將馬群圍柵起來,讓女方家人進闌圍恣取,女方家人人闌圍取肥壯良馬“袒乘出闌。男方家人立于闌圍外“振手驚馬”,大呼小叫,馬受到驚嚇后,在闌圍內奔突嘶鳴,一些騎術不精的女方家人就從馬背上跌下來了.“不墜者即取之,墜則更取,數滿乃止”。經過一番折騰,最后被女方家人取走的馬,大多是老弱或缺乏活力的瘦馬。嫁娶之日即舉行婚札之時,男方家要早早準備宴席,主要用馬酪、熟肉招待客人,而且必須由新郎新娘親自動手將熟肉分割,讓客人享用。為了表現主人的富有和慷慨好客.往往舉辦大規模的宴會,主賓們在“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不久,新郎率兄弟等還入新娘家馬群,“極取良馬”,新娘家“父母兄弟雖惜,終無言者”。口這種定婚時用馬“納聘”,結婚時男女雙方家人要互相到對方家馬群“極取良馬”的民俗,是古代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婚俗有別的標志之一。另外,高車人在婚俗上“顫諱娶寡婦而優憐之”,說明高車人在婚俗的限制上比較忌諱娶寡婦,但在氏族部落內對寡婦“優憐”,即給予同情和照顧,體現了高車人扶弱助貧,濟困扶危的美德,這也許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共同扶持互相幫助習俗的一種遺跡。

  十六國時期的高車(教勒).從北朝末年起,又間或稱鐵勒;乃至隋唐,史籍均稱鐵勒。高車,敕勒之稱號則完全棄而不用;高車(敕勒)即鐵勒。

  北朝末至隋朝時期,據《隋書·鐵勒傳》記載,鐵勒部落名號繁多,總數約在40個以上,其分布地區范圍很廣.東起蒙古草原西至中亞里海.鐵勒部落“依據山谷,往往不絕”。其中蒙古草原和天山準噶爾盆地為集中分布區。

  鐵勒人仍然像他們前人高車人那樣,“隨水草流移,過著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除游牧業外,一些靠近農業區的鐵勒人也兼營農業。《隋書·鐵勒傳》記載:“近西邊者,頗為藝植,多牛羊而少馬。”此“近西邊者應是指“傍白山分布的鐵勒部落。早在西漢時期.天山以南城郭諸國的居民就經營著發達的農業白山鐵勒的居住地鄰接農業區,且有天山雪水的自然流灌,宜農宜牧.他們在主要從事畜牧業的同時,向鄰近從事農業居民學習種植農作物的技術.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頗為藝植”說明農業在一些鐵勒部落里已占有相當的份量。

  鐵勒人的婚姻習俗比起他們的先民高車人又有了新的變化,《隋書·鐵勒傳》的作者敏銳地注意到了這種變化.并把它記錄了下來:“其俗大抵與突厥同,唯丈夫婚畢.便就妻家,待產乳男女,然后歸舍,……此其異也。‘]這里的“其俗大抵與突厥同,主要指游牧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與突厥相同。至于屬于風俗習慣范疇且構成它的主要內涵的婚姻習俗,與突厥則是相異的。《魏書·高車傳》載高車男子在舉行婚禮之后,“明日,將婦歸,既而將夫黨還人其家馬群,極取良馬。這種高車男子在結婚之“明日”即“將婦歸于妻家的習俗與鐵勒男子“婚畢便就妻家”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處,即丈夫什么時候歸舍。這種不同之處,表示了這個民族婚姻制度的演變,也說明了鐵勒在對高車人婚姻制度的傳承沿習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發展。這種婚姻制度是歷史上從妻居婚俗的演進。在民族學研究中從妻居婚俗.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它的最早形態,出現在母系氏旅社會。當時母系氏族社會實行氏族外婚,一個氏族的男子必須到女方氏族選擇配偶。當時由于母系氏族鞏固的地位,丈夫從奏羼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時維吾爾人在漢文典藉中被稱為回紇,回紇是鐵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時期敕勒(商車)六氏之一袁紇氏的后代。《新唐書·回鶻傳》上辦載:“回紇……元魏時亦號高車部.或日敕勒.訛為鐵勒其部落日袁紇,薛延陀、……仆固、……同羅'..…·凡十五種.皆散處磧北(漠北)。”

  隋唐之際,回紇受突厥政權統治,遭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新唐書·回鶻傳》裁:圃虼“相臣于突厥,突厥資其財力,雄(予)北荒。隋場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突厥處羅可汗殘酷壓棒鐵勒諸部,厚斂財物.又殺害各部首領數百人,于是回紇聯臺仆骨、同羅、拔野古等部落起來反抗.終于擺脫了突厥奴隸主政權的統治。回紇人在斗爭中茁壯成長,逐漸成為漠北高原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公元744年.回紇人在首領骨力裴羅的率領下攻占了突厥故地,自立為骨咄祿闕毗伽可汗.置牙帳(汗庭)于烏德鞋山(即于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建立起鄂爾渾回紇政權,并遣使告唐,唐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公元745年初春,懷仁可汗攻殺后突厥的最后一個可汗——白眉可汗,消滅了后突厥政權。當時回紇汗國統治范圍,“東極室韋(今額爾古納河一帶),西抵金山(今阿爾泰山),南控大漠,盡有突厥故地。勢力日盞強盛,并長期與唐朝保持密切的友好關系。

  回紇是游牧部族,“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其人“善騎射其畜“多大足羊”。盛產馬,故后來回紇與唐朝互市貿易中,每年均用馬數萬匹交換絹帛。

  鄂爾渾回紇人因曾受突厥統治.婚姻風俗有類似突厥之處。史載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回鶻崇德可汗迎娶唐太和公主時的儀式程序是這樣的:公主既至汗庭,可汗乃擇吉日拜公主為可敦。可汗先登樓東向坐,設“氈幄”(氈帳)于樓下居公主,使人教公主熟悉回鶻禮節。然后公主脫去唐朝服裝改穿回鶻服裝.由一嫗陪侍,出樓前西向俯拜可汗。可汗坐而祝,公主再拜訖,復人氈惺中,脫去原先所穿的回鶻服裝改穿可敦服裝。可敦服的樣式是“通裾大襦”(即對斡短大衣),皆茜色(紅色),金飾冠如角前指。然后再出樓前俯拜可汗如初禮。可扦預先準備一頂“大輿曲(帶屏風的大轎),轎前設一小座,“相者”(嬪相)引公主上轎,“圈紇九姓相(圃鷯宰相)共同把轎精起,在庭中向右麓.圣},蛾愛主乃下轎登樓,與可汗俱東向坐,接受臣下對他們的朝拜。公主平日自有牙帳居住,有二宰相可以出入她的帳中舊。《周書·突厥傳》載:“其主(可汗)初立,近侍重臣等輿之以氈,隨日轉九回.每一回,臣下皆拜。”上述回鶻可汗與大唐公主舉行婚禮時,公主坐轎被旋轉九次的習俗,也就是脫胎于突厥可汗即位時須被轉九回的突厥風俗。從歷史上看,維吾爾人在風俗習慣上對“九”這一數字情有獨鐘,“九”被當做一個特殊的神奇數字。例如鄂爾揮汗國是由內九族、外九部組成的,汗國的統治者被稱為“九姓烏古斯”可汗,“九姓相”等等從現實來看,據筆者對當代維吾爾族學者進行咨詢時,許多學者認為“九”具有吉祥、幸福、高貴的含義,是一個吉祥數字。因此,筆者認為回鶻可汗在與大唐公主結婚典禮上,大唐公主坐轎旋轉九次也寓意著唐與回紇民族的友好關系天長地久,世代相傳的象征意義。

  鄂爾渾回紇人在婚姻形式上也受到突厥收繼婚俗的影響。《北史·突厥傳》對突厥的婚俗是這樣記載的:“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飾,會于葬所,男有悅愛于女者,歸即遣人聘問,其父母多不違也。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突厥人的收繼婚是長輩收繼婚和平輩收繼婚并存。在突厥人的影響下,回紇也實行了收繼婚的婚制,如貞元七年五月(公元791年),回紇遺使律支達干等來朝,告小寧國公主薨,廢朝三日故,肅宗以寧國公主降回紇,又以榮王女嘍之;及寧國來歸,榮王女為可敦,回紇號為小寧國公主,歷配英武、英義二可汗。”嘲又據《唐會要》:“回鶻使來告成安大長公主之喪,廢朝三日。公主,德宗第八女也,本降天親可汗,卒,子忠貞可汗立;忠貞可汗卒,子奉誠可汗立;奉誠可汗卒,國人立其相,是為懷信可汗。皆從胡法,繼尚公主。在蕃凡二十一年卒。。《新唐書》亦載此事:“二月,回鶻來告成安公主喪,主歷四可汗,居回鶻凡二十一歲。以上三段史料反映鄂爾渾回紇汗國時期回紇人曾流行收繼婚制。收繼婚是人類歷史上婚俗制度的一種,它曾盛行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匈奴、烏孫、柔然、突厥、回紇等民族都實行過該種婚制。其所以實行該種婚制.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原始群婚的遺風,即長輩或兄弟去世之后,為了把寡后母或寡嫂留在本氏族內,故采取收繼婚的習俗(制度),使她們不能脫離本氏族以增強本氏族的人口和實力。后來隨著生產力發展與私有制的產生,個體家庭在社會中所起的經濟作用逐漸超過氏族的作用,這時約束寡后母、寡嫂的目的,也由原先出于古代遺風和保持氏族人口而轉變為具有保留一家一族的個體家庭的勞動人手和增強家庭或家族的生產力量的經濟意義。二是游牧民族經濟生產的需要和反映。北方的游牧民族地處邊遠的苦寒地帶“逐水草而流移,居無恒所”以游牧為生產、生活的主要來源,游牧生產需要協作式的勞動,需要多人的集體合作,為了有效的組織管理生產勞動,他們一般都會組成一個父權制的大家庭,在保證家庭財產(人與物)不流失的情況下,作為財產繼承的主要媒介——婚姻自然要服從整個氏族、家庭利益的需要,于是,當這個氏族、家庭首領去世后,新的首領就會按照氏族、家族的慣例和繼承制的原則,將故去首領的妻妾(非生母)在內的財產全部繼承下來。但有一個前提條件,繼續人與被繼承人之間投有直接的血緣關系。正如匈奴民族中長期生活并熟悉其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的西漢時期的宦人中行說認為的那樣,“匈奴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子,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口]。這種婚俗被當作“國俗”,并無輕賤之意,因此在回紇汗國時期嫁給回紇可汗的大唐公主們也只得“人鄉隨俗”。

  收繼婚俗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密切相關,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婚俗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銷聲匿跡了。

  公元9世紀40年代(840年),漠北高原上的鄂爾渾回鶻汗國在內外交困情勢下突遭驚變,黠戛斯汗國(柯爾克孜)阿熱可汗率十萬騎兵部隊在回鶻將軍句祿莫賀的引領下連夜襲擊鄄爾渾回鶻汗國。回鶻可汗被殺,汗國崩潰,部眾離散,回鶻民眾有三支向西遷徙,一支遷到甘肅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鶻政權;一支遷到吐魯番盆地,建立高昌回鶻政權;另一支遷往帕米爾高原以西,與同地民族一起建立喀拉汗王朝。身處中亞的喀拉汗王朝在薩圖克博格拉汗統治時期由摩尼教、佛教改宗伊斯蘭教,自此以后,伊斯蘭教逐步向東發展,l5世紀時傳人哈密,至此伊斯蘭教成為維吾爾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成為維吾爾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使維吾爾族的文化生活及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意識形態各個領域內形成了受伊斯蘭思想文化影響很深的思想、觀念、意識和倫理道德準則。在婚姻習俗上,喀拉汗王朝時期的維吾爾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喀拉汗王朝倫理學巨著《福樂智慧》在“論應當如何娶妻的命題中,作者以經驗之談的口吻告誡男子,擇儡的標準是“莫求容貌妓好,但求秉性賢椒,賢搬奏子會給你帶來幸福”.“貞潔賢妻的女子,四大優點同居一體…。擇偶的標準只有對女子而無男子,符合伊斯蘭教的教義對女子的單方面要求的標準,同時婦女的地位不高,《突厥語大詞典》還提到當時的婦女已用頭巾遮面,目的是不讓別的男人看到自己的面貌。

  二

  清代乾隆時期重新統一新疆以來,在新疆建立了軍府制的統治。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人侵.1840年以后.新疆進入到近代社會。這一時期,維吾爾族近代的婚姻風俗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阿訇主婚

維吾爾族改宗伊斯蘭教后.伊斯蘭教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民族發展,種族繁衍的婚禮也打上了伊斯蘭教的烙印。表現在從議婚到婚禮的舉行.都必須請阿訇參加。清代詩人蕭雄《婚嫁》一詩寫道:“婚嫁居然六禮周……由來悉聽阿訇命……“哪怕是父母作主擇配,也要請阿訇念經看是否相配。如相合,則可行聘禮.約定婚期,假如阿訇一句“兩人不合”,那么即使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設,也只能“棒打鴛鴦兩紛飛”。阿訇在議婚階段的作用不可輕視.在舉行婚禮中的作用尤顯重要,維吾爾族人舉行婚禮時,不管年長年少.無論貧富貴賤,都要請阿訇念經為新人證婚。阿訇是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具有宗教的權威,如果婚禮沒有阿訇主持證婚.就意味著沒有宗教的護佑.一對新人不僅不會幸福,而且根本不會得到親朋好友的認可。

  2.盛行早婚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民眾結婚的年齡,女子11歲以上,甚或更小.正如俗語所說;“一帽子打不倒即可出嫁”;此是阿拉伯半島上女子出嫁的年齡。近代維吾爾族男子結婚在16歲以上,女子在14—15歲左右。為什么維吾爾族女子出嫁年齡比較小呢,許多清代文獻這樣解釋,維吾爾族少女“年逾二十,容顏枯槁,形同老婦。根據人的生理特性.容顏的衰老.并非如書中所述那般嚴重。早婚的原因主要是婚姻對女子貞節的要求。其次是習俗的影響.“俗尚早婚.以早抱兒孫為一家瑞慶”。所以維吾爾族居民如果家中女子一超過習俗規定的年齡.父母親的精神壓力就非常大。

  早婚帶來的是婚姻關系極不穩定,由于結婚時男女雙方年齡尚輕,心理非常不成熟,往往不和.遂造成離婚.而且多數離婚的婦女,只要年齡不算太大,就必然再嫁。

  3.一夫多妻

  近代.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維吾爾旗社會也存在著一夫多妻的現象.此限于富有的上層社會或妻子不能生育的家庭,且為數極少。伊斯蘭鞍經典《古蘭經》中允許伊斯蘭教徒娶妻四人,但是各妻子的待遇一律平等.無妻妾之分與嫡庶之別.倘若其中的妻子因故離婚時,可以另娶以補空缺。即使阿訇與有錢人的妻子最多也不超過四個.而且最好娶一個。與多妻柏聯系的是男子對女子的優先權,維吾爾族男子有“塔拉克”(離婚、休妻之義)特權,只要丈夫對妻子說“塔拉克”或三個“塔拉克”,便可斷絕夫妻關系。有些時候,甚至以此與朋友贍咒面離棄妻子.因此,婚姻生活具有不穩定性。繼續生活還是離婚的決定權通常在男方手中,婦女一般沒有離婚的自由,但在下列兩種情況下,婦女可以提出離婚.一是丈夫外出多年,不通音訊;二是丈夫半年不同居,不管衣食。有此兩種情況之一的,向阿訇申訴一般可以離婚。兩相比較對照.男子離婚之輕率與女子離婚之艱難形成鮮明對比。

  由于男子離婚過于隨便輕率,因此很多人離婚后又要求復婚,如果雙方愿意復婚,只需要重新舉行簡單的結婚儀式,即可恢復夫婦關系。如果雙方或一方面不愿復婚,女方需等待三個月零十天的待候期方能改嫁,此“蓋望其悔而復合也。女方在待候期內,若有身孕,其生子女仍歸原夫。如果丈夫說三個“塔拉克”一般就不可能復婚了。

  三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推翻了封建剝削制度,廢除了宗教法規和特權。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和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深人,維吾爾人的婚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維吾爾族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廢除了多妻制和男子“塔拉克”的特權,婚姻風俗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現在維吾爾族人民的婚姻過程,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配偶

  選擇婚戀對象是締結婚姻的第一步,維吾爾族人對擇偶非常重視。擇偶的方式有多種,一是由父母親屬從親友鄰里、鄉里或外村異鄉物色婚戀對象。當父母選中后,再告訴子女征求意見。二是通過媒人或朋友,介紹選擇婚戀對象。三是自由戀愛選擇婚戀對象,男女青年在勞動、生褥中,在魯種社變場合,通過相識、相知、相戀、相愛,從而情深意篤,非此不娶,舍彼不嫁。近年來在城市中自由戀愛的比例逐年增長,但在鄉村中通過父母、親屬、朋友介紹的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這與鄉村封閉的環境有美。在維吾爾族擇偶婚俗中有一個現象,為適婚對象提供了寬松、自由交往的場合,這就是麥西來甫(即各種形式的城市社區、鄉村社區集會)。維吾爾族人在喜慶節日時要舉行集會,集會上人們唱歌,跳舞,盡情歡樂,這種集會類似于西方的舞會,給適婚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相識的場所。

  2.托媒說親

  不論采取何種方式,一旦有了意中人后,男方父母就請媒人拜訪女方家,以連襟為托詞,而不直接說“議婚”,女方家除了熱情招待媒人,還需要邀請家族內德高望重之人共同商議提親之事,如果女方父母滿意,大家無異議,便可訂婚

  3.相親儀式

  當女方父母及族人同意該門親事,媒人便大功告成,報捷于男方家在過去.男方家在得到準信后,便會“烹羊一只,盛之以桌.藉之以綢,覆之以被”。作為定親之札,委以媒人送往女方家。女方在收下后,需返回綢布,以作回札。男方家需準備二三塊衣料,九個馕,一些糖果,一塊磚茶等禮物,男方的母親在一些女性親友的陪伴下前往女方家,這時雙方的母親就正式認了親女方家備餐熱情招待來客。招待完畢,男方的母親將帶來的札物呈上,表示謝意,并商訂討論彩禮的多少和正式訂婚的日期。

  4.商定彩禮

  在男方委托媒人送定親禮的當日,雙方親屬商定婚期及彩禮。維吾爾族對男女初婚的彩禮頗為講究。通常女方將彩札的數目列出一個清單交給男方然后由雙方代表進行坍商,協商一般在女方家進行。
  維吾爾族的彩禮主要有三項:專為女方買的衣服、鞋帽、頭巾、首飾等物品;禮物性彩札,專為女方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親屬送的禮物,主要以衣料為主;婚宴上所需食物,包括肉、油、馕或面粉、大米、胡蘿、鹽、糖果及柴或煤等。彩札的數額多少,一般有流行的標準,但具體的數目,也要視男方經濟條件而定

  5.訂婚儀式

  當媒人將女方的要求轉達后,男方便照單采購。到了商定的婚期之日,男方就和其父母及一些重要親戚如約前往送禮。女方家派出“親長一人出門迎接,女方的母親查收聘禮,將其中的餓分給女兒、女婿,讓他(她)們做衣服,不得超過三天,而其它的一些食物,則用來酬謝親戚然后雙方商定舉行婚禮日期,一般是在訂婚儀式一周后舉行婚禮。維吾爾族人民婚禮一般在春、秋兩季舉行,春天是春暖花開、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季節,寓含著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望,秋季是穰果累累、瓜果飄香的季節,有利于舉行戶外的婚禮集會。

  6.舉行婚禮

  維吾爾族舉行正式婚禮前要舉行一種“尼卡”儀式.這是在舉行婚禮慶典的早晨在女方家所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參加這一儀式的有新娘的父母、親戚、好友、新娘與伴娘在內的女方代表以及新郎的父親、好友、新郎與伴郎在內的男方代表、主持儀式的宗教神職人員伊瑪目。現在新郎方面還要帶一名錄像師,把整個“尼卡過程錄下來以資紀念。按約定時間,當天早晨,新娘的父親與好友們在門口要迎接男方代表,男方代表到家后,新娘的父母首先要款待男方代表,然后在伊瑪目的主持下,舉行“尼卡”儀式。。尼卡”主持人開始吟誦“尼卡經”,吟誦完畢后,主持人會分別問新郎、新娘是否愿結為夫妻,永遠相愛,互不拋棄。如果雙方都表示愿意,就會有人端出一個托盤,上面放一小碗鹽水,里面泡兩小塊馕,這時,伴娘伴郎伸手去搶碗中的馕,并以最的速度塞進新郎與新娘的嘴里,讓他們吃掉,以示他們從此相親相愛,攜手共處,白頭到老維吾爾人認為鹽和糧食與人一樣。

  為什么會有這樣習俗?因為維吾爾族人認為鹽和馕是人生的第一番要,在人們的生梧中離不開鹽,無鹽的飯菜無滋無味。而馕易貯藏,便于攜帶,也是維吾爾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將這兩種東西放在一起食用,預示著新郎新娘如鹽和馕一樣,永不分離,在未來的生活中,就像擁有鹽和馕一樣,永遠擁有團圓、幸福。鹽和馕就成為維吾爾人婚姻習俗中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尼卡”結束后,男方回家,準備迎親,下午,新郎身著婚禮服裝,由親友簇擁著向新娘家出發,迎接新娘,到男方家以后要大擺宴席,舉行婚宴.基本上都是在傳統的民族樂曲的伴奏下,歡馱笑,使得婚宴的喜慶氣氛非常熱烈。

  7.婚姻禁忌

  維吾爾族婚禮有一些禁忌的風俗,即主要是有關婚姻對象的限制。

  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散蔭,量然也有一夫多妻現象,但只限于富有人家和妻子不育的家庭,且為數極少。維吾爾族主要是在本民族內部通婚。伊斯蘭教對通婚范圍的限制比較嚴格,一般禁止與非伊斯蘭教徒通婚,此種限制,對于婦女尤其嚴格。

  其次禁止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也禁止同吃一母乳的孩子(不是同胞兄弟姐妹,維吾爾族稱“依米代西”)結婚。以前維吾爾族中的堂兄弟姐妹、姨表、姑舅表兄弟姐妹間均可以通婚,現在隨著計劃生育的宣傳,近親結婚的危害,人們也意識到近親結婚對子女不利的種種弊端,近親結婚的現象大為減少。

  小結

  婚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該民族經濟、思想、宗教、文化精神的反映與折射。

  婚俗并非一成不變,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演變。

  在歷史上維吾爾族的婚俗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演變,并且遺留下一些遺跡。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民族經濟的發展,婚姻法的全面貫徹執行,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思想意識的變化,維吾爾族民族的婚俗由受傳統思想,伊斯蘭教的影響到受國家有關法律的規定辦事為主。現在,維吾爾族民族中的結婚、離婚、復婚都按法律的規定進行,逐步走向了法制化的軌道。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論文發表在線咨詢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廣告推薦

文章評論

共有 0 位網友發表了評論

閱讀排行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免费黄色小网站 | 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 久热中文字幕 | 欧美电影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成人a级片 | 亚洲精品成人av | 欧美胖老太一级毛片 | a亚洲天堂|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国产精品 | 性猛交xxxx乱大交孕妇印度 | av资源在线看 |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 欧美日本三级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99精品视频网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 | 欧洲亚洲女同hd | 久久九九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永久免费 | www.久久精品| 五月天婷婷社区 | www.91av.con| 亚洲免费小视频 | 亚洲一二三区视频 | 日韩av网址大全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图片 | 久久免费一区 | 特级毛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国产日韩欧美 | 日韩综合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视频一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