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咨詢;了解自我;自我成長
一、引言
心理咨詢的科學性表現在任何一種咨詢的理論和方法都要經過實證的研究,在證明 其確實有效的情況下才可以運用到臨床中來,對治療的效果評 估和對治療之所以有效的原因的探討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概率和統計的知識應該是每一個從事心理學研究(無論是否從事心理咨詢)的人都應該掌握的,只有掌握了這些知 識,人們才會知道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不是“萬金油”,才會對心理學的嚴謹性和解釋性有所了解。現在很多人都以為心理咨詢“什么都能治”,這種明顯錯誤的 概念在于人們思想中對心理學的固有偏執以及市面上各種打著“心理咨詢”口號的偽劣書籍有關,當然也與著名的精神分析有關,其研究過程并沒有進行實驗控制, 僅是通過個案研究和內省得來的信息建立理論,而“用個案研究結果或見證敘述作為評價心理學理論和治療效果的依據,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心理咨詢 流派的折衷趨勢并不會將某一種理論作為唯一的治療手段,但大眾并不了解這一趨勢,而只是對精神分析中的神秘主義津津樂道并極力追捧它,這一點可以在各種文 學作品乃至媒體上時常見到,這對于樹立心理學在人們心中的正確的形象是大為不利的。
二、心理咨詢中助人的基本目標
(一)要讓來訪者認清現狀,了解自我
任何一個流派的心理咨詢理論,在幫助來訪者的時候,目標之一都應該是對來訪者的一般心 理健康水平進行分析:全面把握求助者的基本情況,然后明了來訪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分析心理問題的類型,判斷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評估來訪者解決問題的行為 模式,但是不要過早的做出診斷,以免來訪者過于消極。容易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都是具有不現實的態度,即自我知覺與現實經驗有差距,并且在面對問題時,不 是采取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而是采取悲觀的態度、幻想的方式不去面對問題本身,如果來訪者無法為自己負責,就不可能較多的了解自我,就算解決了這次的心理 問題,也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成長起來,所以心理咨詢中的第一個目標是要讓來訪者在咨詢師的幫助下認清現狀,了解自我。認清自我是為了學會成長,因 而這種“認清”最好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現狀,而不是像“假歸因療法”一般用來自外部的虛假信息代替或否定來自內部的真實信息,來控制其癥狀,因此“假歸因 療法”的使用要慎重,好的咨詢師不會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著重于來訪者健康的日后生活。
例如失眠的治療,Storms和 Nisbett(1970)指出,失眠癥患者幾乎總是帶著自發的情緒喚醒狀態上床,并聯想出許多帶有情緒色彩的觀念。這種聯想將會增加他們的情緒激活水 平,使他們更加激動,以致難以入眠。如果失眠者能夠將他們自發的情緒喚醒歸因于某種中性的因素,他們就至于變得如此情緒化和焦躁不安。于是Storms和 Nisbett 給他們的失眠癥患者一種藥物,告訴其中的一半被試,這種藥物將會使他們在半夜里醒來;告訴另一半被試,這種藥物將會使他們安定下來。結果,相信藥物將使他 們半夜醒來的被試報告,他們更易于入眠了,而相信藥物將使他們更好地入眠的被試卻報告,他們仍然難以入眠。前一組被試顯然將原先持有的對自己失眠癥狀的內 歸因置換為藥物這種外部因素,因此心理上更坦然了,從而也更易于入眠。這算是運用假歸因技術于臨床實踐的比較好的嘗試的例子了。但是我們也能看到,這一實 驗主要得出的是臨時的效果,長期的效果如何,我們并不知道。失眠的治療必然是一件長期的事,人們很容易因為壓力或焦慮失眠,這樣的方法能奏效多少次非常值 得懷疑,容易焦慮而多疑的來訪者可能很快就對這種方法免疫了。在這里,讓來訪者了解自己失眠的真實原因,而且確實常常失眠這一現狀是很重要的,如果確實是 心理上的原因,采取認知療法或行為主義的一些治療方式進行糾正都是可以的,但咨詢者自己要首先相信這些方法確實是有用的,在進行理性情緒分析時自己就要相 信自己所說的就是事實。“真誠”,是一個咨詢師必備的素養之一,在進行心理咨詢的時候,真誠的讓對方認清現狀,了解自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咨詢之后,來訪者應當學會自我成長
認清現狀只是基礎,最重要的還是在認識到問題之后學會怎么去面對它,咨詢是不僅 僅要在這一次的咨詢中幫助其解決問題,更要授之以“漁”。在這里,“助其成長”這一理念應當是所有心理咨詢流派都應當注重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強調在心理咨 詢中應發揮各流派的優勢,以提高心理咨詢的效果,也強調來訪者和咨詢者相互協作關系的建立,然而在幫助來訪者學會成長這方面還做得不夠,僅僅停留在理論方 面。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與我們的國內心理咨詢的現狀有關系,由于費用等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來訪者希望在一兩次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咨詢 師也希望可以得到來訪者的肯定,一般在做咨詢的過程中三下兩下就當作建立好關系(partnership)了,迅速作診斷,然后就開始使用精神分析療法或 認知行為療法了。另一方面,作為咨詢師而言,心理咨詢往往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個兼職而已,許多人本身并非從事心理學相關專業,只是考得了咨詢師證書,再加上年紀比較大,有一定的生活 經驗,便以此為一副業了,但他們往往只是對心理咨詢感興趣而已,對于其他心理學方向沒有鉆研,那么在做了心理咨詢之后,尤其是做得越來越上手之后,往往就 不會再對咨詢作深入考慮了,尤其是道德問題。將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是常有的事,這很容易引起來訪者潛在的對抗。
另外,因為精神分析的神秘性以及它對咨詢師的高要求,就成為了許多咨詢師特別關注的地方。例如精神分析的催眠療法,很多人都搶著去學,但是這一定要經過 嚴格訓練才可實踐到來訪者身上,因為有很多專家認為這種方法所揭露出來的回憶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很多精神障礙患者經過催眠后都能回憶出童年時代遭受過虐待 的經歷,但有的專家認為,記憶本來就有重構性,再加上這種回憶可以把現在生病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因此這種回憶的結果有被誘導的嫌疑,因此這種方法的使 用一定要慎重。另外,在使用這一方法時,一個問題就是咨詢師和來訪者常常以為找到心理障礙的原因就可以安心了,忽視了個體以后的成長問題。
(三)咨詢者應當著重于幫助來訪者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咨詢者應當著重于幫助來訪者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幫助他們解決這次問題,就像一 個高考結束,面臨艱難選擇的學生,我們要做的不是幫他決策,而是幫助他了解自我,發掘其自身的力量,提高他的自信心,最終能夠靠自己做出決策。有的時候咨 詢師在面臨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矛盾的時候(尤其是在某個重大事件上的決策),會出現兩難情境,似乎聽孩子說的話覺得孩子是有理的,聽大人說的話似乎也 是有道理的,自己就陷入了混亂的境地,不知道該站在哪一邊才是。其實這是咨詢師的不成熟的表現。最終要站在哪一邊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清家庭中的矛盾 所在及其原因,引導其直面問題(家庭中的決策問題往往會牽扯到許多其他方面),甚至可以讓他們互換角色感受一下對方的想法,通過多次治療和對自我的探索,他們才更愿意接納自己和別人,然后才能逐漸 學會如何解決問題,這對他們以后的健康的生活也是有幫助的。
對于心理咨詢的目標問題,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去掉我們的浮躁,真誠的 幫助來訪者應該是最大的目標,對于一名咨詢師而言,這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加]Keith E.Stanovich著,范照,鄒智敏等譯.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如何正視心理學(第七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劉永芳.歸因理 論及其應用,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