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心本理念 積極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心理素質發展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倡導心本理念,以心為本、從心開始、以心育心,一切以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良好的心品素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為價值取向,構建三級教育目標體系,遵循積極原則,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參與的整合模式,推進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本理念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后簡稱《綱要》)頒布十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無論是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是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與實施,都呈現出勃勃生機,可以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生長點”[1]。可畢竟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普及還不夠深入,如在今年我市合格化學校驗收中就發現,有些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相應的科學態度,在進一步推進中,多少有一些把這《綱要》的貫徹落實視為一種負擔,或回避應付,或流于形式,或錯誤定位,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充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實質的基礎上,大力倡導“以心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是以心理健康為前提條件的(俞國良)。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心理素質的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學校教育本身的內涵。而以提高心理素質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則無疑是促進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發展的奠基工程。《綱要》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里所說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綱要》精神的指導下,“堅持育人為本,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根據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對此項工作統一規范稱為‘心理健康教育’”。[2]
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它不是獨立于學校教育工作之外的特殊活動,而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僅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方法或手段,而首先是一種教育思想和理念。
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關注“健康”與“不健康”的教育,而是關注人的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心理素質發展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2]
第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是專指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是在指向問題學生和學生的問題的基礎上,特別強調面向全體成長中的、正常的、健康的中小學生,并且還包括教師和家長。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又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從而構建起新型的教育結構內在的雙主體的平等關系。
二、心本理念的涵義
心本教育思想,最初于2008年由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吳發科研究員和他的團隊率先提出,并提出學校教育要從“人本”走向“心本”,要從“師本→生本→心本”和“班級心本管理”的觀念轉變,提出教育“以心為本位”“心育乃教育之母”“育人先育心”等教育理念。[3]
所謂心本,即“以心為本”、“以心品為本”、“從心開始”;所謂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質。筆者以為,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心本理念”除了上述內涵外,還應包括“育人育心”、“以心育心”,一切以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良好的心品素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教育管理中“以心為本”,抓人抓心,“心動”指導“行動”;教育教學中“以心為本”,在維護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積極心品的培養,實現學生 “健全人格、和諧心態、良好素能” [4]的全面發展。
三、貫徹心本理念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若依據吳甘霖提出的“中國式管理”即《心本管理—管理學的第三次革命》的觀點,管理學理論的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個發展階段,那么,教育的發展由“師本”(夸美紐斯時代)、“生本”(杜威時代),發展到“心本”,也稱得上是教育學的第三次革命。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我們的教育是灌輸式的、外控式的傳統模式。近年來,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關注的中心是學生的學,把教師的教還原為引導學生學習和為學生學習服務。這種彰顯人本,尊重學生發展的自主性、選擇性改革思路,使我們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邁進了一大步。然而,如何有效地引導和幫助正在成長中青少年兒童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基本素質的“意義生成”,在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新時期“從心所欲不逾矩”,養成良好品質?僅僅提倡“人本”或“生本”,還很不妥當。
理由之一,“心乃人之靈”,一方面人的任何欲望和行為都“由心而起”,包括“第一欲望” (物欲、性欲、貪欲)“第二欲望” (尊嚴欲望、自由欲望、人權欲望),另一方面心乃人對外界事物的感應器,心對人的情緒、行為具有調節作用。不加分析地籠統提倡“以人為本”,一方面是對人的第二欲望的尊重和解放,但另一方面卻是對第一欲望放縱和維護。只有教育、管理以心為本,使人的心性修善、心態平和、心靈和諧、心品良好,才能抑制好人的第一欲望并把握好人的第二欲望。只有“心”和諧、常態,人的情緒才樂觀,煩惱才減少,人際才良好,生活才幸福,事業才發展。[3]時下,社會上出現的“物欲、性欲、貪欲”的膨脹現象,已經到了損害社會風氣的地步,足以說明人本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理由之二,心育與德育的關系。從心理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的分析得悉[3],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理論上是存在著一些相悖的地方。德育過程是一個教育人、改造人、約束人的第一欲望,使人具有“社本人性”,成為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人”的過程。因為人性是頑固的,從而德育過程是艱辛的,也因為人是有意識的,從而被教育、被改造的過程人是難受的、痛苦的,自然會產生心理抵觸和心理沖突。而心育(即心理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維護個體本位,調適個體心態,修復社會化帶來的“原本人性”創傷,使人成為“最快樂的人”。在具體實踐中,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樹立心本德育觀(而非人本德育),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取得實效,即通過心理教育,提高個體心品素質,使之自覺地調節德育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更好地適應德育改造。而所謂個性化德育、人性化德育的提法都是不科學的。
理由之三,學校教育正遭遇諸多不良因素的影響,單靠“人本”思想是無法解決的。
社會轉型期的因素。我國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富裕生活,但同時帶來競爭壓力、緊張生活和多元價值觀。社會轉型期不僅給人們帶來“兩個欲惑”(物質上欲惑、精神上欲惑),而且帶來“三種社會心理”(競爭心理與無奈心理同在、攀比心理與浮躁心理交織、崇富心理與仇富心理并存),導致社會心理層面上出現復雜的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必然通過社會、學校、家庭個渠道影響到學生,導致學生心理與行為出現諸多問題。
學生自身特點的原因。首先,中小學生處于身心成長期。由于心理年齡特點、生理“早熟”的原因,導致中小學生出現很多心理與行為問題,如網癮、厭學情緒、考試焦慮、性早熟、逆反。其次,學生處于受教育關鍵期。現在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子女、未婚生育的孩子、空巢家庭子女(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在不利的家庭環境和不當的教育方式等的影響下,再加上學習壓力、升學就業壓力、社會壓力的作用,容易出現個性極端、情緒波動、意志薄弱、行為偏激、自我中心等心理和行為問題。
學校教育管理的尷尬。在人本教育思想影響下,學生個性特征明顯:過分自我、過分自私、個性放縱、人性放任、叛逆心理、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感受;學生的“心”時常處于焦躁、嬌氣、驕橫、放縱、脆弱、自卑的不和諧、不健康狀態。在人本教育思想影響下,學校教育又過分強調寬松環境,缺乏改造和約束力度,學校出現“懼生”現象和尷尬。相信在“心本”理念的指導下,順應“師本→生本→心本”的時代趨勢,有可能擺脫時下的尷尬局面。
四、實施中小學“心本”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真正的心理學應該研究健康的、正常人的心理,研究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創造性、人的積極情感、人的自我實現”。只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與管理,人的心理才能健全發展,人的潛能才能得以充分開發,人的綜合素質也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提高。這正好是積極心理學所主張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
所謂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繼承和整合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諸方面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而創立的以積極和發展為取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學生和國民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體系。[5]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它針對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診斷和消解痛苦”等問題上,提出要堅持積極的評價取向。為此,筆者認為中小學實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考慮以下策略:
首先,以心為本,構建目標體系。根據《綱要》精神,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劃分為三級: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二級目標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為主,針對普遍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和咨詢,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三級目標是以治療心理疾病為主,針對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個體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辦學過程中,我們要強化一級目標,兼顧二級和三級目標,實現三級目標之間的有機統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全體學生,體現在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
其次,以心為本,遵循積極原則。在尊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著重強調:激揚生命、播撒陽光雨露;分享歡樂、傳播幸福;開發潛能、增強心理免疫力;學會應對、提高生活學習效能;揚長避短、發揮多元智能優勢;預防和發展為主,修復為輔;全員參與、突出自主發展的團體訓練為主兼顧個別咨詢;情景體驗、活動參與兼顧認知傳授。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回歸到“真正的心理學”上。
第三,以心為本,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參與的整合模式。即在實施途徑和方法上,避免單一模式化,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發揮各種途徑和方法的綜合作用。小學要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初中階段要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高中階段要以體驗和調試為主,并提倡課內于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于服務的緊密配合,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參與的有機整合,形成以學校分管領導為統領,以專業心理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干,以學科教師為生力軍,以家長為后援,以正向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和媒體宣傳為積極氛圍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立體網絡。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第一級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從心理健康角度管理、輔導學生發展;第二級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咨詢、干預等;第三級是指專業心理醫生,以心理治療等為主要任務。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加強調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1,(7).
[2]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2002.9
[3] 吳發科,任旭明.學校要倡導“心本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6).
[4] 吳發科.心本教育(第1版)「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06.9
[5] 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