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小孢子菌同時引起體癬和甲真菌病的觀察
【摘要】 報告1例由犬小孢子菌同時引起頸部和甲感染的真菌性皮膚病,對頸部皮損和甲屑分別進行了真菌的直接鏡檢和培養,并對生長菌落進行了形態學的菌種鑒定。結果,根據菌落生長形態及鏡下大分生孢子的特點,引起頸部皮膚和指甲感染的真菌同時鑒定為犬小孢子菌。說明犬小孢子菌不僅可感染人類的頭皮、毛發、平滑皮膚,也可侵犯堅硬致密的甲組織。
【關鍵詞】 犬小孢子菌 體癬 甲真菌病
犬小孢子菌為親動物性真菌,是貓、狗、兔、羊等動物真菌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人類可通過與這些動物直接接觸而傳染。犬小孢子菌一般只感染毛發和皮膚,是人類頭癬和體癬的常見致病菌,未見有報道侵犯(指)甲。作者2006年9月接診1例由犬小孢子菌同時致體癬和甲真菌病的病例,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43歲,農民,因頸部皮疹伴癢3個月就診。患者3月前于頸部、前胸出現數個黃豆大小紅色丘疹及指蓋至錢幣大小的水腫性紅斑,其上可見有小的膿皰,瘙癢明顯,在當地醫院診斷為濕疹、脂溢性皮炎等,曾給予多種外用藥物不規則治療,多數具體藥名不詳,其中使用“派瑞松”“皮康王”等藥物癥狀可減輕,停藥后復發。近1個月皮疹逐漸擴大,累及整個頸部及前胸V字區而來我院就診。皮膚檢查發現患者雙手指甲均有損害,追問病史患者指甲損害約有1年,左手中指有擠壓外傷,最先發病,逐漸波及其它指甲。患者既往體健,無其它系統疾患及皮膚病史。但有與動物密切接觸史,家中飼養有羊、牛等牲畜,同時養有狗,患者不否認動物有脫毛史。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系統檢查未發現異常,血、尿常規、實驗室生化檢查均正常。皮膚科檢查:頸部可見融合成大片的地圖狀、環狀斑片,境界清楚,皮損邊緣活躍,見有密集的紅色小丘疹、丘皰疹及領圈樣鱗屑,中心皮膚淡紅或正常膚色。雙手10甲均有不同程度累及,尤以右手食指、拇指及左手拇指、中指為著,表現甲增厚、變色污濁、表面不平,部分甲板破壞,出現甲分離、脫落,甲半月及甲根粗糙不平,甲廓皮膚增生粗糙。雙手皮膚干燥,脫屑,有裂隙(圖1,見封4)。
真菌學檢查:取頸部皮損邊緣鱗屑和左手中指甲屑。直接鏡檢在鱗屑和甲屑中均找到菌絲及孢子。將鱗屑和甲屑分別接種在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瓊脂培養基(SDA),25~28℃條件下培養,10d可見長出棉絮狀菌落,培養基背面呈淡黃棕色(圖2a、2b,見封4);鏡下見大量紡錘形大分生孢子,頂端稍有彎曲,壁厚,有棘狀突起,有6~12個分隔,鑒定為犬小孢子菌[1](圖3a、3b,見封4)。
2 討論
犬小孢子菌又名羊毛狀小孢子菌、犬齒小孢子菌、猴小孢子菌、肥胖小孢子菌,屬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叢梗孢科—小孢子菌屬,為發內外型、親動物皮膚癬菌[2],存在于自然界及狗、貓、羊、兔等動物的皮毛上,人可通過與患犬小孢子菌病的動物或帶菌的動物直接接觸而傳染,或者接觸了患病動物留在飼料、家具、衣物、土壤等上的帶菌皮毛而傳染,主要感染人類的頭皮、毛發、平滑皮膚,是頭癬和體癬的常見致病原因,近年來發病有增多趨勢,而指甲感染國內未見有報道。本病例不僅從頸部損害培養中分離出犬小孢子菌,而且從該患者的病甲中同樣培養出該菌,說明該菌可侵犯指甲,引起指甲真菌病。此外患者指甲的發病早于頸部,頸部皮損位于暴露部位(包括胸前V字區),因此筆者認為頸部皮損極有可能通過帶菌指甲瘙抓而傳染。該患者致病的易感因素有:(1)長期與動物(羊、狗等)密切接觸;(2)甲有外傷史。目前給予斯皮仁諾口服及外用抗真菌制劑治療。
【參考文獻】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1]王端禮.醫學真菌學實驗室指南[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0-144.
[2]秦啟賢.臨床真菌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53-157.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