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腦梗死后癲癇60例臨床分析
【關鍵詞】 腦梗死后癲癇;腦電圖;治療;分析
腦梗死后癲癇是老年人癲癇的常見病因之一,腦梗死兩周內發生癲癇為早發癲癇,超過兩周為遲發癲癇。筆者于2007年9月-2009年9月對經MRI掃描證實腦梗死的患者720例繼發癲癇60例的臨床資料、腦電圖、影像資料及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45~86歲。全部病例均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其中診斷動脈硬化性腦梗死42例,占全部病例的70%,腦栓塞6例,占10%,腔隙梗死12例,占20%。所有的患者病前無癲癇病史,同時排除由于腦瘤、顱內感染及其他系統疾病所致的癲癇發作。癲癇的診斷標準按1989年的國際癲癇聯盟分類進行。全部病例均行腦電圖檢查。
1.2 方法 對720例腦梗死病例進行回顧性臨床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高級工程師論文發表
2 結果
2.1 腦梗死的部位、病灶大小與癲癇的發生率 病灶位于腦葉者48例(占80%),其中額葉20例(占33.3%),顳葉14例(占23.3%),頂葉12例(占20%),枕葉2例(占3.3%);其他部位的梗死12例(占20%),基底節區10例(占16.7%),丘腦2例(占3.3%)。從上可見,癲癇的發生與腦梗死的部位密切相關,皮層損害者癲癇的發生幾率大于皮層下損害,經統計學處理,腦梗死后的癲癇發生率與病灶的部位相關,720例梗死中,梗死直徑大于4cm的196例,發生癲癇的16例,未發生癲癇的180例。梗死直徑小于4cm的524例,發生癲癇的44例,未發生癲癇的480例,表明癲癇的發生與梗死灶的大小無關。
2.2 腦梗死的部位與癲癇發作類型的關系 20例顳葉梗死中單純部分發作16例(占80%),全身強直痙攣發作4例(占20%);14例顳葉梗死中,單純部分發作4例(占28.6%),復雜部分發作10例(占71.4%);12例頂葉梗死中單純部分發作2例(占16.7%),全身強直痙攣發作10例(占83.3%)。2例枕葉梗死為單純部分發作,10例基底節及2例丘腦梗死全部為單純部分發作。
2.3 梗死后癲癇的發作時間 癲癇發作作為首發癥狀8例(占13.3%),腦梗死后第一周內癲癇發作10例(占16.7%),第二周內6例(占10%),2周~3個月4例(占6.7%),3~6個月6例(占10%),6個月以上26例(占43.3%)。
2.4 腦梗死后腦電圖的變化 全部病例均行腦電圖檢查,其中正常4例(占6.7%),異常56例(占93.3%)。異常腦電圖中陣發性尖波12例,尖慢復合波、棘尖復合波24例,陣發性σ波6例,陣發性Q波14例。
2.5 治療 急性發作時給予抗驚厥、脫水等治療,所有病例均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一般服用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或安定等藥物,反復發作的需聯合用藥。對于早發癲癇藥物治療4周后逐漸停藥,本組早發24例,追蹤隨訪2年未出現癲癇發作。遲發癲癇治療6~12個月逐漸停藥,部分病例需長期服藥,本組36例中,10例服用抗癲癇藥物6個月后停藥,隨訪2年未見發作,4例服用抗癲癇藥物1年后逐漸停藥,隨訪2年未復發,22例需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3 討論高級工程師論文發表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反復異常放電所致的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它是由多種疾病、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引起癲癇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則主要是腦動脈硬化和腦血管意外引發。腦梗死是老年人癲癇發作的常見病因,梗死后癲癇的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國內報道缺血性卒中繼發癲癇的發生率是15.6%[2],本組是8.3%,一般癲癇的發生率男女無差別,本組男性略高于女性。本文表明腦梗死癲癇的發作與病灶的大小、嚴重程度無肯定的關系,但與梗死的部位密切相關。皮層病變比皮層下病變更易引起癲癇發作,繼發癲癇一般系大腦皮層的病變所致。腦電圖作為研究腦功能的重要手段,為腦細胞功能的最直接的反應,比較敏感,對預測癲癇的發作是否發生和病情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價值。一般情況下,腦波慢化程度代表著腦組織損害的程度,腦部病變越重,慢波周期越長,波幅越低,電靜息和電平坦提示病變嚴重。本組腦電圖的異常率為93.3%,正常率為6.7%,這可能與癲癇病灶部位有關。皮層病灶易于發現癇樣放電的異常腦電圖,而皮層下病灶則很難發現。因此,本文表明梗死后的癲癇患者腦電圖多表現為:癇樣放電的異常腦電圖,且以尖慢復合波、棘慢復合波多見。腦梗死后癲癇發作分為早期與遲發性癲癇兩種。早期癲癇是指腦卒中兩周內發生的癲癇,其中半數發生在卒中后的24h內。此種癲癇常可自動緩解。遲發性癲癇是卒中后兩周后發生的,可長期反復發作。腦梗死后癲癇的早期發作因動脈阻塞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大量內流,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發生改變,出現過度極化引起癇性放電,以及早期出現腦水腫,鄰近組織受壓移位,致腦組織代謝障礙,出現過度興奮灶引起癇性發作,是因顱內病變直接對神經元的刺激;遲發性發作系因腦細胞病變、壞死,形成腦軟化灶及膠質增生,膠質瘢痕形成的慢性病灶,是中風囊的機械性刺激。增生的膠質細胞主要是星形細胞,其功能不同于正常的星形細胞而稱為反應性星形細胞。反應性星形細胞不能清除,鉀離子致使神經細胞容易發生去極化,產生癇性放電。腦梗死后癲癇早期發作系因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隨著缺血、缺氧狀態的改善,致癇因素減輕或消失,癲癇發作得以控制。所以,早期發作應以抗驚厥、脫水為主,輔以短期口服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遲發性發作除脫水、對癥治療外還需長期口服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一般服用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或安定等單一藥物治療,反復發作者需聯合用藥。對于早發癲癇一般治療4周左右逐漸停藥;晚發癲癇治療6~12個月逐漸停藥,部分病例需長期服藥。有文獻報道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對腦梗死后癲癇有顯著療效[3],其機制是:(1)可擴張血管,尤其是病變部位的腦血管,改變腦供血,減輕腦缺血、缺氧或過度代謝所致鈣離子超載中介的一系列病理改變,減輕神經元的損害;(2)減輕病變處細胞外鈣離子過量內流,阻斷單個神經細胞去極化及神經細胞群發作性癲癇活動的形成。因而能有效防治腦梗死后癲癇發作。尼莫地平還具有價格低廉、口服方便等特點,便于患者接受,值得推廣。
高級工程師論文發表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