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例腦梗塞的臨床與CT分析
【關鍵詞】 腦梗塞 CT
腦梗塞為中老年人腦血管病常見的多發病,隨著CT的臨床應用,我科自2008年~2009年收集的97例腦梗塞,結合臨床與CT分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1.1 病例來源:97例均系我科住院病人,男68例,女29例,平均年齡51±19.36歲。有高血壓病史64例,冠心病19例,風心病房顫6例,糖尿病4例,腦血管病4例。
1.2 起病形式:60例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病,30例在日常生活中發病。5例在勞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
1.3 臨床表現:構言不良一手笨掘綜合征26例,感覺運動性障礙21例,無面癱型單純運動性障礙48例,2例無癥狀。
2 方法與結果
使用常規CT平掃,梗塞部位:基底節、68例,顳葉、頂葉、枕葉17例,丘腦、小腦及內囊處6例,腔隙性梗塞4例,CT掃描陰性2例。臨床治療情況:治愈40例,明顯改善8例,改善42例,無改善7例。 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3 討論
腦梗塞的癥狀取決于責任血管的部位。椎-基底動脈閉塞多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患者以60~70歲多見。大多數患者發病時腦干功能損害并不明顯,之后呈進行性加重。發病后出現深昏迷及“去大腦狀態”者不足1/3,這種情況出現在基底動脈遠端閉塞且后交通動脈發育欠佳時。多數椎-基底動脈閉塞者表現為四肢癱瘓、共濟失調、顱神經麻痹、暈厥、嘔吐等。基底動脈中部閉塞常以偏癱發病,與頸內動脈閉塞相似。完全性基底動脈干閉塞不多見,且多迅速死亡。大多數患者為不完全閉塞,梗塞主要分布于橋腦、中腦腹側和背蓋部以及兩側枕葉。頸內動脈主干及其分支閉塞發病率高,占所有腦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75%。其典型癥狀為患側視覺障礙,病變對側半身肌力和感覺減退。優勢半球病變還可出現失語。
3.1病因: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心臟病等致病因素均占一定的比例。來自國內外的有關報道均證實高血壓病是腦病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也有人認為糖尿病是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高血壓病是高皿壓通過不同的機制影響腦部血管:(1)直接作用于腦基底部穿通動脈的旁中央支→血管透明脂肪樣變→微梗塞或微動脈病形成;(2)機械性刺激和損傷大血管或較大血管的內皮細胞,導致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形成:(3)創傷學說,即高血壓病后使基底動脈拉長,通過動脈移位,血管扭曲逆行血流進一步減少而缺血。糖尿病可引起脂肪代謝障礙。此外,血小板凝集性增高,故糖尿病引起腦動脈粥樣硬化。微血管病變及血液高凝狀態成為腦血管的獨立危險因素。本文有相當一部分病例在日常生活中或精神波動時起病,其機制分析是由于動脈硬化。動脈狹窄在活動狀態下全身血液循環增加,腦供血相對減少,使硬化狹窄的動脈閉塞,以及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腦內兒茶酚胺增高,使血小板聚集增多,在大的動脈內形成硬斑及血小板栓子緊張時血流快,栓子被脫落下來,導致小動脈梗塞。 3.2 CT特點:CT掃描是診斷腦梗塞的主要檢查手段,能準確,清晰地顯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態。臨床病人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表現不充分,僅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及不同程度的精神癥狀,表現表情淡漠,懶言,睡眠增多。此期是由于梗塞區腦組織只是缺血,缺氧,沒有完全壞死。腦組織處在缺血的超早期改變。此期有利的治療,臨床能收到最佳療效,防止發展為完全性中風。本組病人有97例在24h進行CT掃描,經過積極的治療均得到較好的療效。從臨床資料提示病灶多好發于基底節區,說明主要由穿通動脈供血的基底節區是缺血性病變的好發部位。基底節區的血液主要由大腦中動脈深穿支供應。大腦中動脈閉塞或不全阻塞時,最先受損的是深穿支供血區。基底節是神經細胞集中的區域之一,它對低氧缺血的耐受程度比神經纖維低。因此,就累及到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腦硬塞來說,最先出現病情改變的部位應該是基底節區。CT檢查有腦梗塞,而在臨床上又無任何癥狀的2例病人,其原因可能是(1)病灶太小,在臨床上并不出現相應癥狀;(2)病灶位于靜區,未累及重要的運動感覺傳導束;(3)癥狀為一過性,被患者忽視或遺忘,如輕微頭痛、頭昏等。使用常規CT平掃,主要用于除外出血性病變,對于急性腦梗塞的診斷價值有限。若CT上出現①大腦中動脈密度增高;②腦回腫脹,腦溝變淺,腦島帶區分不清;③內囊模糊;④灰質與臨近的白質分界消失,這些征象高度提示急性腦梗死。近年來,隨著多排CT的使用,CT灌注成像診斷急性腦梗死的價值日益得到臨床的重視。利用CT灌注成像所得到的局部腦血流量(rCBF)、局部腦血容量(rCBV)、平均通過時間(MTF)和最大峰值時間(TIP)相對比值(病側/健側)測量,可以確立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并能區分可逆性和非可逆性損害。如,rCBF在0.39~0.55,rCBV近似1.00,表明屬于腦梗塞前期,可恢復性腦損害階段;當rCBF比值進一步下降,同時伴有 rCBV比值輕度下降,提示進入腦梗死階段。
綜上所述,觀察出腦梗塞的病人發病時間,臨床表現及CT所見對指導治療、估計預后均有非常重要意義,早發型及血腫型,病情重全身狀態較差,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高。而遲發型及不規則型,有人認為是腦梗塞的正常病理過程,進一步證明了腦梗塞急性期的治療應在6h內溶栓,腦梗塞的病人應在治療1周左右復查CT,大面積腦梗塞脫水降腦壓的治療應堅持1周以上。
參 考 文 獻 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1]林順發.腦梗塞的早期CT和MRI診斷研究進展.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0,8:379-380.
[2]陳芷若.急性腦梗塞的早期CT和MRI改變.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9,12:187-188.
[3]張哲成.皮層出血性腦梗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4,27:237.
[4]陳光.心房纖顫致腦梗塞的臨床分析.臨床神經學雜志,1998,11:364.
[5]王德里.腦梗塞后出血的臨床病理研究.中華神經科雜志,1998,30:97.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