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兒童 帶狀皰疹 臨床分析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科常見疾病,兒童發病率較低,近年小兒帶狀皰疹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我科在2005年1月-2007年12月門診診治小兒帶狀皰疹18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8例均為我科門診患兒。其中幼兒園9例(50%),小學4例(22.22%),散居(未入托)5例(27.78%)。 男10例(55.56%),女8例(44.44%)。年齡最大10歲,最小1歲,其中8~10歲7例(38.89%),6~7歲5例(27.78%),4~5歲4例(22.22%),2~3歲1例(5.56%),1~2歲 1例(5.56%)。
1.2 患兒發病季節分布 春天8例(44.44%),夏天2例(11.11%),秋天2例(11.11%),冬天6例(33.33%)。核心期刊論文發表
1.3 臨床表現 18例患兒就診前病程平均3.5天。4例發病前無明顯誘因,14例患兒發病前有明顯誘因(1例發病前有腹瀉、10例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2例發病前有疲勞運動、1例發病前有外傷)。患兒中 2例皮疹(11.11%)發于右面部,1例(5.56%)發于左面部,5例(27.78%)發于右胸背部,2例(11.11%)發于左腰部,1例(5.56%)發于右腰部,3例(15.15%)發于左下肢,2例(11.11%)發生于右下肢。2例(11.11%)先有皮疹后有疼痛,2例(11.11%)只有皮疹無疼痛,14例(77.78%)皮疹疼痛同時發生。除一例疼痛波及到對側外其余的均為單側神經痛。 所有患兒都有帶狀皰疹典型皮膚特征,即在紅斑或正常皮膚上出現簇性粟粒大小紅色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互不融合, 沿身體一側周圍神經分布,排列呈帶狀,不超過中線。
1.4 實驗室檢查 18例患兒肝腎功能皆正常,血常規2例白細胞總數升高,1例降低,1例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3例中性粒細胞降低伴淋巴細胞比例升高。
1.5 治療方法 (1)全身用藥:<4歲口服病毒唑含片0.1g,每日3次,連用7天;>4歲口服伐昔洛韋0.15g,每日2次,共7天。以上患者同時口服維生素C 0.1g,每日3次,肌注維生素B1 0.05g,每日1次;肌注維生素B12 0.125mg,每日1次,共6天。有疼痛癥狀的患兒因疼痛較輕均未應用止疼藥。(2)局部用藥:上述患兒中皮疹未破潰糜爛者外用爐干石洗劑,每日2次, 4例因皰壁破裂有糜爛面患兒皮疹局部給予2%硼酸液濕敷,每日2次,糜爛面干燥后然后再外用復方氧化鋅油。
2 結果
治療1周后,上述所有患者自覺癥狀消失,皮疹消退達臨床痊愈,無遺留后遺神經痛。
3 討論
帶狀皰疹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此病毒具有嗜神經和皮膚的特性[1]。主要發生在免疫功能或機體抵抗力下降的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發生在兒童較少見)。本組18例患兒中,男女患病比例相當,可見小兒帶狀皰疹男女兩種性別發病率差異無顯著性。本組患兒大部分在發生帶狀皰疹前有明顯誘因。患兒冬春季節發病率高與文獻報道的帶狀皰疹好發于春秋兩季不一致[2]。分析本組患兒冬春季節發病率高可能與兒童在冬春季節易受病毒感染,引起感冒、發熱等降低了機體免疫功能或抵抗力致使潛伏在體內神經節或脊后神經根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而引發帶狀皰疹。本組患兒中8例(44.44%)曾患水痘,水痘為初發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于體內。另外10例以前未曾患過水痘,推測其以前可能有隱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感染。上述所有患兒病程較短,用藥效果較好,未發生后遺神經痛。
【參考文獻】歷史論文發表
1 朱學駿,顧有守,沈麗玉.實用皮膚性病治療學,第3 版.北京:北京大醫學出版社,2006,95.
2 王光超.皮膚病及性病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78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