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對消化性潰瘍在三聯療法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藏藥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和復發情況。方法 將確診為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應用單純西藥治療;治療組50例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服藏藥,并以藏藥進行維持治療。兩組8周后作胃鏡復查和癥狀評估,并進行1~3年以上的定期隨訪,作療效判定。結果 (1)治療組臨床有效率94%,對照組有效率82%,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2)治療組在改善胃痛、噯氣、泛酸方面較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3)治療組復發率52%,對照組復發率84%,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藏藥治療,對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及復發均優于單純使用西藥者。
【關鍵詞】 消化性潰瘍;藏西醫結合;復發率
在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其飲食習慣主要是糌粑、酥油茶、牛羊肉等,且加工方法簡單,常食用未煮熟的谷類、肉類,又習慣于大量飲酒,使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遠高于平原。本文對本院自2005年以來的100例患者進行治療比較后,療效較好,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均為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并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每組各5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藏族98例,漢族2例。年齡15~62歲,平均35.6歲;病程1~14年。Hp陽性者78例,服用NSAID藥物者17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兩組病例均按照第6版《內科學》[1]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消化性潰瘍。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Hp陽性者給予一種PPI(質子泵抑制劑)或一種膠體鉍劑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三種抗菌藥物中的兩種,組成三聯療法。7天為1個療程,必要時服用兩個療程。隨后以H2RA或PPI維持治療3個月至2年不等。治療組:在與對照組西醫治療一致的同時,用藏藥進行輔助治療,選擇性給予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十五味黑藥丸、六味寒水石散、五味石榴丸、安置精華散、二十五味松石丸等[2]。在維持治療期間,選擇性服用十七味寒水石散、竺黃安寧丸、珠托潔白丸、十五味雞肉散、五味甘露丸、六味能消散、九味獐牙菜丸。珠托潔白丸、佐志達協則可長期服用。
1.4 療效評價方法美術論文發表
1.4.1 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綜合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胃鏡復查示潰瘍完全愈合,連續兩年以上未復發加重。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70%,胃鏡復查示潰瘍愈合,仍有炎癥,1年以上復發。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胃鏡復查示潰瘍面減小50%以上。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胃鏡復查示潰瘍面減小不及50%。
1.4.2 急性復發次數 主要觀察兩組在1~3年內急性發作的次數。
1.5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1結果提示兩組在臨床療效方面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治療組在總療效方面優于對照組。護理論文發表網論文發表雜志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x±s)注:與治療前比較,Δ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2結果表明:(1)兩組治療前癥狀積分值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2)兩組在治療后所有癥狀積分值都有改變,且前后差異有顯著性(P<0.05);(3)治療后上腹痛、泛酸、噯氣、腹脹等積分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4)兩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治療組積分值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2.3 兩組急性復發率情況 見表3。表3 兩組急性復發率比較 (例)表3結果表明:在復發率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用藏藥治療消化性潰瘍,在理論上與中醫[4]基本一致,亦認為胃痛屬于“培根木布”系列,當培根墜于胃時,有胃脘沉重不適,消化不良,嘈雜泛酸或嘔吐清水,有能依培根病、能化培根病、能味培根病等分類。它的治療除注意飲食起居外,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治療期配合西藥早晨服用二十一味寒水石散主要適用于培根木布引起的胃部疼痛、嘔吐酸水、大便干燥等癥。方中一方面用寒水石、余甘子、降香、沙棘果膏清熱化濕、涼血的藥物;另一方面又用石榴、藏木香等溫中和胃、開胃消食、行氣消脹、調理氣血,以達到理氣消脹、制酸止痛、開胃之效;又用波棱瓜子、止瀉木子清熱、消炎、利膽;再配伍甘青青蘭、牛黃除瘟解毒,養肝通便;以訶子調和諸藥,共奏制酸、止痛之效[5]。中午服用的十五味黑藥丸有散寒消食,破瘀消積、愈潰瘍,用于“木布”病、胃腸痼疾、胃腸空鳴、脹滿、積食不化、吐血等。晚間服用六味寒水石散能止酸消食,用于初期“木布”病,酸水過多,嘈雜,胃脘脹滿,食欲不振,噯氣。二十五味松石丸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化瘀,用于肝郁氣滯、血瘀及各種急慢性膽囊炎;五味石榴丸溫胃消食,用于“培根”病引起的胃寒腹脹、消化不良、嘔吐等;安置精華散溫胃益火化滯除濕,溫通脈道、脾胃虛弱。
維持治療時早晨服用十七味寒水石散,本方以清熱化痰、健脾止瀉、活血破瘀、消炎、滋補的寒水石,渣馴膏、沙棘果膏為主藥;輔以木香、光明鹽等溫中和胃、健胃消食、調理氣血,以助主藥溫胃消食之功;以石榴、豆蔻溫中和胃,祛風化痰;佐以蛇肉、余甘子等大量清熱涼血、除瘟解毒、消炎之藥,既能止酸,又能使潰瘍得愈,并有潤腸通便之效;再配以清熱養肝、活血止血的紅花,可起到止血之效;用訶子調和諸藥,共奏溫胃消食、止酸、愈潰瘍之效。中午服用竺黃安寧丸可健脾開胃,調和寒熱。用于脾胃不合,食欲不振,調和胃寒和胃熱。它以天竺黃清肺熱,解熱毒,以藏紅花清熱養肝,活血止血,可起到養肝解毒之效,為方中主藥,輔以丁香祛風散寒,溫通命脈,以五脈綠絨蒿清熱消炎,具有調和寒熱之功;再用石榴、肉桂溫中健脾,祛寒化痰,主要作用在于健脾開胃,助消化;以清熱涼血的白糖為引,以助藥勢,同時還可起到矯味的作用。晚間服用的珠托潔白丸重用寒水石,以達到清熱化濕、健脾止瀉之效;川木香祛風除痰,行氣止痛;輔以清熱消炎、止瀉、斂壞血的渣馴膏、短管兔耳草,既可消炎,又可治療食滯不化;用蜂蜜強身健體;以訶子調和諸藥,共奏清胃熱、制酸止痛之效,是治療慢性胃炎、泛酸、胃脘疼痛及消化不良的常用方。佐志達協、九味獐牙菜丸、六味能消散能夠疏肝健胃、消食導滯,理風和胃、清熱,吐酸水,飲食無味、愈潰瘍,消腫。十五味雞肉散益胃火,滋補,用于胃火削弱,氣血虛損。
以上諸藥根據患者情況隨時調整相伍,主要目的在于促進消化功能,養肝利膽、減少膽汁反流、保護胃黏膜,使寒熱得清,氣滯得散,瘀血得化,胃病得愈。從而減少其復發,有效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第6版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