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患者30例的護理體會
【摘要】 目的 為保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良好的治療效果,實施人性化的護理。方法 采取護士觀察量表對3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歷資料進行評價,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 3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被害妄想及關系妄想內容消失,癥狀好轉,興奮狀態趨于穩定。結論 通過護理能有效地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尚不明了的精神病,其臨床特點是患者的行為、情感、思維具有非現實性,不易理解性和彼此分離不協調,此為本病的特征。本病多在16~38歲之間發病,妄想是思維障礙較常見的癥狀,以被害妄想及關系妄想最多見,還多有知覺障礙,以幻覺最常見,以幻聽較為多見。常見類型有偏執型、青春型、單純型、緊張型。我科近年來收治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經過精心護理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將以被害妄想、興奮狀態、自責自罪、抑郁狀態為主要癥狀的護理體會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發表教育論文
1.1 一般資料 我科自2008-2010年共收治3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齡16~38歲,平均29歲。情感思維不協調的6例,沖動傷人毀物的5例,疑病妄想的2例,破裂性思維的4例,有被害妄想及關系妄想的6例,鐘情妄想及嫉妒妄想的3例,感知障礙、評議性幻聽及爭論性幻聽的2例,自責自罪、抑郁狀態的2例。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病程6個月~1年,多與文化程度無關。
1.2 臨床表現
1.2.1 一般癥狀
1.2.1.1 精神癥狀 主要表現在行為方面,意志活動減退,缺乏主動性,與現實環境聯系不好,孤僻、退縮,甚至脫離現實,情感反應遲鈍、冷淡,其反應與刺激強度不相一致。常表現情感淡漠,有些患者情感變化不穩定,喜、怒、笑、哭,轉變極快,不易理解其原因。
1.2.1.2 軀體癥狀 患者的體重增減不穩定,血壓較低,內分泌紊亂,患者多有月經停止或性欲異常。急性發病者則有類似感染、中毒的癥狀,低熱、心跳增快、晚期衰退的患者易發生并發癥。
1.2.2 階段癥狀
1.2.2.1 早期 以性格逐漸改變為其特點,患者日益孤僻、懶散、精神萎靡,工作和學習能力漸漸低下,對任何事物皆不感興趣。
1.2.2.2 發展期 精神癥狀逐漸明朗化,最常見的癥狀是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在本階段中患者的定向力、計算力、記憶力大都完好,判斷力錯誤往往是受妄想的影響。此期護理介入尤為重要。
1.2.2.3 晚期 本病發生后,如不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護理,患者可以出現晚期癥狀,此時稱為慢性精神分裂癥。逐漸出現精神衰退、智能減退,患者表現行為退縮,嚴重脫離現實,生活不能自理。隨著精神衰退和癡呆的出現,妄想往往隨之消失。
2 護理
2.1 創造安全、安靜的住院環境 把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置于安靜、安全的房間,房間布置以簡單、清雅為好,房間內嚴禁存放危險物品,如剪刀、水果刀等。
2.2 嚴密觀察病情 對新入院精神分裂癥的患者要嚴密觀察,24h不離視線,若發現言語、表情、行為動作有異常變化的,應加強護理,保護他人的安全,以防發生破壞性的危險。
2.3 興奮狀態的護理
2.3.1 約束帶的護理 正確使用約束帶[1],對有攻擊毀物行為、自殺、自傷、傷人等行為,遵醫囑使用約束帶,護士在約束前評估約束的需要,遵循盡可能不約束或少約束,盡可能短時間的約束原則。同時做好對家屬的解釋工作,約束部位加護墊,肢體處于功能位,松緊度一般能容二指,約束期間定期放松約束帶,一般1~2h放松1次,每次放松時間為15~30min。同時,注意有無血液循環受阻、神經受壓、皮膚缺損的情況,并記錄。
2.3.2 基礎護理(約束期間) 做好基礎護理,注意飲食情況,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注意口腔護理及保證大小便通暢。定時翻身和按摩,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無皺褶,作好皮膚護理。約束患者安置在易觀察的單人房間,室內保持安靜,光線柔和,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注意患者的舒適與安全。對拒食者,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鼻飼,以保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的攝入量。每日入量不得少于2500~3000ml。代發表職稱論文
2.4 抑郁狀態的護理 對嚴重情緒低落,有自責自罪、妄想、坐臥不寧、頻繁如廁,無特殊外界原因突然表現過分合作,并有故意離群的舉動,喜歡向偏僻處觀察,窺覓合適自殺地點的可疑者,有收藏繩索或利器等行為的患者要嚴密觀察,及時交接班,并設專人護理。
2.5 藥物護理 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護理是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精神藥物使用的特殊性,精神科護士必須熟悉掌握抗精神病藥物的性能、使用方法及其副反應的臨床表現和應急處理能力,在護理工作中才能避免各種事故差錯的發生,根據精神癥狀的不同表現、類型,要注意選擇性的用藥。對入睡困難者可服用吸收快、作用短的催眠藥,如舒樂安定,使患者在短時間內入睡;對早醒者可服用長效安眠藥,如魯米那、硝基安定等。但用藥前必須了解病情,有無過敏史、禁忌證等;對過度興奮、躁動者應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
2.6 心理護理 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來治療患者的心理、情緒、認知與行為有關的問題。其目的在于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困難,減少焦慮、憂郁、恐慌等精神癥狀,改善其非適應行為。包括對人對事的看法、人際關系,以促進人格成熟,使其能以較為有效且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心理問題及適應生活。心理護理種類繁多,根據目的不同,其分類方法亦不相同。(1)有限期心理護理,指在心理護理治療開始時,護理者與被護理者之間有一個共同的了解,通過5次或2個月的心理護理,達到彼此約定的具體改善。(2)短期心理護理,指護理時間為大約2~3個月。做短期心理護理時,制定出心理護理的重點,以便在短期內結束或告一段落。(3)長期心理護理,指護理時間為一般12個月,甚至1~2年。心理護理的目的不僅使被護理者癥狀與心理問題消失,改善其性格及行為方式,還在于深層次心理探討,以糾正其內心情結。(4)個別心理護理,指以單個人為對象的心理護理,這種心理護理形式有利于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并給予針對性較強的影響和干預。如病情涉及患者隱私時,個別心理護理是最佳的,而且是唯一的選擇。使患者重新認知自己的價值,恢復自尊,從而改善其人際關系。
2.7 健康教育 對符合CCMD-3關于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的患者,其主要表現為行為退縮、情感淡漠、活動減少、生活懶散、不知清潔、儀表不整的精神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依從性,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康復,減少復發[2]。結合臨床實踐,制訂精神科患者的相關的健康教育計劃標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健康教育,我們分為三個階段,入院期、康復期和出院前期進行。尤其對康復期的健康教育,此期精神癥狀大部分消失,自知力初步恢復。采取集體講座、小組討論、個別交談等方式給患者宣講精神分裂癥常見癥狀、治療常用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及副反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為重新回歸社會做準備。
2.8 出院前指導 此期患者以基本康復教育,回歸家庭,適應社會著手,教育患者怎樣減少與他人心理應激和對心理壓力的應對措施,化解家庭方面的壓力和矛盾,防止病情復發和自我調控為重點。我們以書面指導和口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屬講明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