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療膽囊癌32例臨床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膽囊癌的病因、診斷與治療特點。方法:對我院1990年1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32例膽囊癌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32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3例行單純膽囊切除術;21例行膽囊癌根治性切除術;1例行膽囊癌擴大根治術;7例行姑息性手術。術后隨訪4年,7例姑息性手術患者均于3個月到1年死亡;單純性膽囊切除及膽囊癌根治術患者死亡24例;30例術后生存期為1~2年,1例術后3年現仍存活。結論:重視膽囊癌的早期診斷,手術切除為治療膽囊癌首選。膽囊切除術后發現的意外膽囊癌應及時行二次根治性手術。
【關鍵詞】 膽囊癌;診斷;手術治療
膽囊癌是膽道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但因其惡性程度高、轉移早、預后差是治療難點之一。由于早期無特殊癥狀和體征,其診斷往往被延誤。近年來,隨著超聲影像學的發展以及膽囊切除術的廣泛開展,膽囊癌在臨床上時有發現。膽囊癌術后生存時間不斷提高,目前,國外報道5年生存率可達到60.8%[1]。現對我院1990年到2005年手術治療的32例膽囊癌特點進行分析,以更好地對該病進行防治。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自我院1990年1月到2005年5月收治住院的膽囊癌患者32例,均經病理確診。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5歲。臨床表現:右上腹疼痛31例(96.87%),黃疸22例(68.75%),腹部包塊6例(18.75%),發熱20例(62.50%),貧血11例(34.38%),腹水1例(3.12%),肝功能異常4例(12.50%)。超聲檢查結果:膽囊壁增厚28例(87.50%),膽囊結石26例(81.25%),膽囊息肉22例(68.75%)。
1.2 病理分類及分期
經病理切片檢查確認腺癌27例(84.38%),未分化癌2例(6.25%),鱗狀細胞癌1例(3.12%)。根據國際抗癌聯盟的TMN分期[2]:Ⅰ期:侵犯黏膜和肌層3例(9.38%),Ⅱ期侵犯囊壁全層4例(12.5%),Ⅲ期侵犯肝<2cm,區域淋巴結轉移18例(56.25%),ⅣA期侵犯肝>2cm 4例(12.5%),ⅣB期遠處淋巴或臟器轉移3例(9.37%)。
1.3 治療方法
本組膽囊癌病例中,單純膽囊切除3例,膽囊加膽囊床楔形切除及淋巴結清掃21例,膽囊癌擴大根治術1例,姑息性手術7例。
2 結果幼兒教育論文發表
7例姑息性手術患者均于3個月到1年死亡。單純性膽囊切除及膽囊癌根治術患者死亡24例。30例術后生存期為1~2年,1例術后3年現仍存活。
3 討論
膽囊癌發病無明確的病因,但流行病學顯示:70%的患者與膽結石存在有關[2]。膽囊癌的發生是膽囊結石長期的物理刺激,加上黏膜的慢性炎癥,感染細菌的產物中有致癌物質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次為膽囊黏膜上皮化生或乳頭狀瘤、息肉的惡變。從本組32例膽囊癌病例中,合并膽囊炎28例(87.5%),膽囊結石26例(81.25%),膽囊息肉22例(68.75%);具有右上腹痛的31例(96.88%),黃疸22例(68.75%)。因此,對于有癥狀的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乳頭狀瘤要及時治療,從根本上祛除誘發膽囊癌的病因。
膽囊癌早期無特異性的癥狀,常與膽囊炎、膽囊結石的癥狀相似,表現為右上腹隱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部壓痛等,缺乏特異性腫瘤標志物。B超、CT的檢查對膽囊癌的診斷率為75%~88%[2],故術前不易明確診斷。本組病例中,5例術前診斷為膽囊炎、膽囊息肉,7例在行膽囊切除術中診斷為膽囊癌。通過以上病例,綜合文獻資料,我們認為臨床醫師應對膽囊癌的高危人群有充分的認識,膽囊癌的發病與以下人群有關[5]:(1)50歲以上的女性膽囊結石患者;(2)膽結石病程大于5年;(3)B超提示膽囊壁有局限性增厚;(4)結石直徑大于2.0cm;(5)膽囊頸部嵌頓結石;(6)膽囊萎縮或囊壁明顯增厚;(7)瓷器樣膽囊;(8)合并有膽囊息肉樣病變;(9)合并異常胰膽管連接;(10)曾行膽囊造瘺術。對以上人群應行膽囊切除手術,做好術中快速病理和術后常規病理檢查。本組32例患者中,有22例合并有膽囊息肉,對下列情況應積極行手術治療:(1)息肉直徑大于10mm;(2)年齡50歲以上的膽囊息肉;(3)膽囊息肉合并結石;(4)膽囊頸部息肉伴膽絞痛。
超聲檢查為原發性膽囊癌的首選檢查方法[4]。B超易受腸壁肥厚、腸管積氣等影響,故早期膽囊癌較難檢出。近年來,內鏡超聲和動態CT的出現,使膽囊癌的檢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技術及經濟原因使其在我國并未普及。臨床上通過B超引導下膽囊活檢穿刺,有助于獲得正確的診斷。
膽囊癌的診斷一經明確,應積極行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為膽囊癌的首選方法。手術方式取決于膽囊癌的分期。Ⅰ期單純膽囊切除術可達到根治效果;Ⅱ期采取根治性手術;Ⅲ期和Ⅳ期宜采用擴大根治術。職業教育論文發表
張玲等[5]認為膽囊癌早期有15%已侵犯膽囊窩和周圍淋巴結,術中認為良性病變的術后病理證實為膽囊癌中70%已侵犯肌層,而侵犯肌層的膽囊癌都有膽管和(或)胰腺、十二脂腸后淋巴結轉移,單純行膽囊切除遠遠不夠的,而必須行包括膽囊以外的膽囊床、肝臟、膽管、區域淋巴結和受侵組織和器官的擴大根治性切除。擴大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手術預后明顯優于姑息性手術的患者,但由于手術創傷大,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手術耐受情況,如患者全身條件差,不能耐受擴大根治術或發現有遠處臟器轉移的,可行姑息性手術。由于膽囊癌手術預后差,故其早期的診斷、早期治療是擺在我們外科醫生面前的又一課題。
【參考文獻】
[1]馬開敏,王憲國,蘇計傳,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384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3):218-219.
[2]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86-560.
[3]石景森.走出膽囊癌診斷的思維誤區[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2):68-69.
[4]殷鴻圖,林華,孟光榮,等.彩色多普勒及二維超聲顯像診斷膽囊CA與手術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1,17(8):614-615.
[5]張玲,韓鳳,黃長山,等.誤診為膽囊良性疾病的膽囊癌二次根治術[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7):460-46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