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病人躁動的原因分析與護理體會
【關鍵詞】 顱腦損傷 躁動 護理
顱腦損傷病人的躁動行為在臨床實踐中較為多見,是病情變化的觀察指征,可發生于顱腦損傷的不同階段。通常躁動的病人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但昏迷的程度又不深。病人的躁動行為不利于治療和護理,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墜床、拔管或脫管[1]。作者通過臨床觀察,對躁動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76例,男66例,女10例,平均年齡42.3歲。腦挫裂傷23例,硬膜下血腫21例。處于嗜睡或昏迷。
2 躁動原因
2.1 躁動原因
本組共發現躁動病人50例,占病人總數的66 %。躁動原因有顱內因素和顱外因素,見表1。表1 顱腦損傷病人躁動原因分析(略)
2.2.1 顱內因素
顱腦損傷后和手術清除血腫后的因素。病人因腦水腫、腦缺氧、顱內壓增高等因素引起躁動,病人由清醒狀態進入昏迷時也可出現躁動。
2.2.2 顱外因素 農業論文發表
(1)呼吸道梗阻:氣道阻塞后,造成腦缺血引起躁動。(2)休克前期:顱腦損傷合并休克時,血壓變化不明顯,但由于創傷、失血等原因引起躁動。(3)疼痛:由于損傷、手術創傷等引起疼痛,從而引起躁動。(4)膀胱過度充盈、便秘:因為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當發生此類情況時,不能進行有效的言語交流,從而引起躁動。(5)皮膚瘙癢:由于各種過敏反應或其他刺激導致皮膚瘙癢,引起躁動。(6)臥位不舒適:顱腦損傷病人常因交感神經興奮而出現大汗淋漓浸濕床單而引起不適,從而出現躁動。(7)其他:環境中聲音的大小、光線的強弱、溫度的高低以及口唇干燥、身體上有異物等等外界因素,均可引起躁動。
3 護理體會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做好各項基礎護理,有效地解除引起躁動的相關因素。
3.1 嚴密觀察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變化
意識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可反映大腦皮質的功能及病情輕重。顱腦損傷的病情變化有時極為短暫,護士在嚴密觀察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同時,不應放過任何細微的變化,做好記錄進行動態分析。例如深昏迷病人出現躁動,提示病情有好轉;而躁動病人突然安靜、昏睡,應懷疑病情有變化;發現顱腦病人有顱內壓升高時,應及時通知醫師,采取相應措施,如采取脫水療法降低顱內壓力,減輕腦水腫。必要時采取手術治療,以保證及時、有效地救治病人。
3.2 保持呼吸道通暢
鼻塞吸氧者,應每天更換鼻塞,并由另一鼻孔插入,鼻腔分泌物多,應及時清理,防止堵塞。氣管切開術后的病人,在無菌操作下及時吸痰,按時給予氣道濕化,保持氣道無菌、濕潤,防止氣道阻塞。使用呼吸機者,要隨時查看呼吸管路是否密閉通暢,保持氣道通暢[2]。進行連續SpO2監測,以便及時糾正缺氧。
3.3 仔細觀察病人的全身狀況職稱論文發表期刊
(1)面色、末稍循環情況、術后切口有無滲血,當發現病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又出現躁動時,提示病人出現休克。應立即通知醫師建立靜脈通道,維持有效循環血量,積極配合搶救休克。(2)觀察病人用藥物時要注意那些引起病人過敏的藥物,如出現上述癥狀,應考慮患者對藥物過敏,積極給予抗過敏治療。
3.4 做好基礎護理
(1)注意病人二便情況:及時發現病人是否存在尿潴留。對不能自行排尿者,應在無菌操作下給予留置導尿。同時,要注意保持尿管的通暢。便秘的病人給予開塞露、必要時進行灌腸。(2)臥位要舒適:及時做好晨晚間護理和病人的皮膚護理,床單被汗漬、血液、嘔吐物浸濕時,應及時更換床單。
3.5 對躁動的病人適當使用保護具
將四肢加以約束并加床欄,以防自傷或墜床發生,但絕不能單純地使用制動措施,要及時解除躁動的因素,否則,對病情不利。特別注意的是不能隨便使用鎮靜劑,以免延誤病情。
顱腦損傷和開顱術后的病人,由諸多因素可以引起躁動,如不及時處理這些因素,可加劇腦缺血、腦缺氧,繼而加重腦水腫,使顱內壓增高,從而使病情加重。因此,在護理實踐中,要重視顱腦損傷病人出現的躁動行為,嚴密觀察病情,細致地做好護理,能及時消除不利因素,改善病情,促進疾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楊麗華,王知蘭,謝紅衛. 神經外科潛在的護理安全問題及對策[J]. 山東醫藥,2004,44(35):48-49.
[2] 李琦,蔡香容.瞳孔觀察在顱腦損傷患者病情監測中的意義[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6):51-52.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