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種唇形科植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 目的:測定唇形科植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乙醇作提取劑,提取唇形科植物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質,采用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
基(DPPH)法測定各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強弱。結果:石薺苧、大萼香茶菜、藿香、澤蘭、薄荷、益母草、黃芩等唇形科植物濃度為0.1 %的
乙醇提取液對DPPH的清除率均在65 %以上。結論:石薺苧、大萼香茶菜、藿香、澤蘭、薄荷、益母草、黃芩等唇形科植物的乙醇提取液均具
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
【關鍵詞】 抗氧化作用;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唇形科
近年來,關于天然產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1-3]。我國是植物資源大國,植物種類繁多,對尚未作有關研究或研究不多的某
些植物,進行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顯然是有意義的。核心期刊論文發表
唇形科植物是富含咖啡酸衍生物類群,這類咖啡酸衍生物本身具有較好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因此是一類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劑。本文采
用一種快速測試方法—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法對22種唇形科植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進行了測定,從中篩選出具有較強清除自由基活
性的天然抗氧化劑。DPPH是一種穩定的自由基,溶于有機溶劑層顯紫色,在517 nm附近有強吸收,國內外將其廣泛用于清除自由基的研究。
該法最大的優點是簡便、快速、可靠、成本低,尤其適合于大批樣品的篩選工作。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與試劑
721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HH-S恒溫水浴箱(上海博訊醫療器械廠)。DPPH(日本東京化成工業株式會社GR級試劑),植物
樣品來源于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DPPH溶液的制備 研究生論文發表
精密稱取DPPH 0.394 3 g,置1 000 mL容量瓶中,用無水乙醇溶解,制得0.001 mol/L的儲備液。
1.3 樣品的制備 22種唇形科植物全草陰干,粉碎,過20目篩。精密稱取0.1 g植物樣品,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0 mL無水乙醇,超聲
提取0.5 h,用無水乙醇補重,微孔濾膜濾過,置于冰箱內冷藏,測定時依次稀釋成所需的濃度。
1.4 抗氧化的測定方法
DPPH在有機溶劑中是一種穩定的自由基,其孤電子在517 nm附近有強吸收(呈深紫色),當有自由基清除劑存在時,孤電子被配對,吸收
消失或減弱,因此通過測定吸收減弱的程度可評價該自由基清除劑的活性。具體操作方法:2 mL 0.001 mol/L的DPPH溶液加入到2 mL試樣
中,靜置30 min,在517 nm處測定其吸光度。樣品對DPPH的清除率(K)按下式計算:K(%)=[1-(A1– A2)/A3]×100% A1為 2 mL DPPH
液+2 mL提取液的吸光度,A2為2 mL 提取液+2 mL溶劑的吸光度,A3為2 mL DPPH液+2 mL溶劑的吸光度。
2 結果與分析
測定時,提取液依次被稀釋成0.01 g/mL、0.001 g/mL的待測液。
2.1 石薺苧、大萼香茶菜、藿香、澤蘭、薄荷、益母草、黃芩、金劍草、蜜蜂花、粘毛鼠尾草、黃花鼠尾草、糙蘇、腎茶、腺葉香茶菜
、牛至都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在測試樣品濃度為0.1 g/mL時測定的DPPH的清除率都超過90 %。它們中有些產量相當豐富,甚至是廣為分
布的野生植物,作為天然抗氧化物質的潛在來源,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意義重大。見表1。表1 唇形科部分植物中不同濃度的提取液對DPPH的
清除率(略)高級職稱論文發表
2.2 觀察同一種植物的不同濃度的抗氧化活性,有的相近,澤蘭、黃花鼠尾草提取物的三個濃度測定的DPPH的清除率都超過90 %。粘
毛鼠尾草、腎茶、牛至的清除率都超過80 %,糙蘇的三個濃度的清除率也接近80 %,丹參的測定值在60 %左右,濃度對上述植物的抗氧化活
性幾乎無影響,這說明這些植物體內的抗氧化活性物質含量豐富。然而有的植物的不同濃度抗氧化化活性卻相差甚遠,木香薷的三個濃度測
定的值成梯度變化,依次為86.35 %、37.10 %、9.80 %;腺葉香茶菜測定的值跨度很大,0.1 g/mL時測定值為的第一個濃度為93.72 %,
0.001 g/mL時值為30.53 %;這說明濃度對他們的抗氧化活性影響較大。見表1。對于不同濃度的提取液對DPPH的不同作用,考慮可能因提取
液中含有不同的成分,它們在溶液中的濃度各不相同,對DPPH的作用也不一樣。因此,隨著藥液的稀釋,在反應體系中不同藥物成分與DPPH
相互作用的主從地位就可能發生改變,且各種成分間可能還存在著協同作用,有待于進一步地研究。
2.3 有關唇形科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物質目前有一些報道,用DPPH法測定唇形科中的鼠尾屬中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4];從唇形科中的
一些植物中提取抗氧化物質,如迷迭香酸、丹參羧酚酸、毛地黃黃酮,并用DPPH測定了其抗氧化活性[5-8]。因此,本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將
測定唇形科植物中沒食子酸、綠原酸、咖啡酸、迷迭香酸的含量,從而為探討唇形科植物抗氧化活性能力和酚酸之間的相關性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玉蘭,徐瑞興.中藥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2,17(6):368-373.
[2] 尚遂存,武雪芬,楊林莎.中草藥食品抗氧化劑的篩選[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4,6(1):36-39.
[3] 余世望.60種藥食兩用植物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科學,1995,16(11):3-5.
[4] Ilkay O,Murat K,Qamar N,et al.Antioxidant and anticholinesterase eva luation of selected turkish salvia
species[J].Food Chemistry,2007,103:1247-1254.
[5] Wu JW,Lee MH,Ho CT,et al.Elucidation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isolated from
rosemar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1982,59:339-345.
[6] Madsen HL,Bertelsen G.Species as antioxidants[J].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1995,29:273-300.
[7] Lu Y,Foo LY.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olyphenols from sage (Salvia officinalis)[J].Food
Chemistry,2001,75:197-202.
[8] Weng XC,Wang W.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Salvia plebeia[J].Food Chemistry,2000,1:489-
49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