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因子在尿毒癥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觀察尿毒癥大鼠腦缺血再灌注(I/R)后炎癥因子的動態變化。方法 清潔級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隨機分為單純尿毒癥組(CRF組)6只、尿毒癥合并腦I/R組(CRF+I/R組)24只,制備尿毒癥模型,成模后,再取同樣大鼠30只,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6只、單純腦I/R組24只。將I/R組和CRF+I/R組大鼠再制作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腦缺血2 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后不同時間點(0、2、12、24 h)I/R組、CRF+I/R組又分為4個亞組,每個亞組6只。I/R組和CRF+I/R組按再灌注后的時間點取材,正常對照組在飼養3~7 d后取材,CRF組在成模后0~3 d取材,RTPCR法檢測腦組織中TNFα、IL1β、IL6 mRNA表達情況。結果 TNFα mRNA:正常對照組與CRF組大鼠腦組織TNFα mRNA的表達差異不顯著(P>0.05),CRF組大鼠TNFα mRNA的表達較I/R組各時間點均降低(P<0.05);腦I/R兩組大鼠TNFα mRNA在2 h時間點表達最強,此后逐漸下降;CRF+I/R組大鼠各時間點TNFα mRNA的表達均較CRF組、I/R組升高(P<0.05)。IL1β mRNA、IL6 mRNA:CRF組大鼠IL1β mRNA、IL6 mRNA的表達均較正常對照組升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與I/R組各時間點相比,CRF組大鼠IL1β mRNA、IL6 mRNA的表達均明顯偏低(P<0.05);腦I/R兩組大鼠腦組織中IL1β、IL6 mRNA表達隨再灌注時間延長逐漸升高,至24 h達高峰;與I/R組和CRF組相比,CRF+I/R組各時間點IL1β mRNA和IL6 mRNA表達均顯著升高(P<0.05)。結論 炎癥因子參與了尿毒癥大鼠的腦I/R損傷,提示尿毒癥的微炎癥狀態對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 尿毒癥;腦缺血再灌注;炎癥因子
近年來,隨著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高齡人群的不斷增多,慢性腎臟病(CKD)和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1〕。尿毒癥是各種原發或繼發的慢性腎臟疾病不斷惡化、進展的最終階段,此時腎臟功能嚴重受損,大量代謝產物在體內蓄積,加之鈉水潴留,造成病人體內酸堿平衡紊亂及全身各系統功能失調,其中心腦血管系統受累最重,是影響尿毒癥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在中樞神經系統,尿毒癥病人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較高,其死亡率即使在透析病人中也占很大比率。然而,有關尿毒癥病人發生腦缺血再灌注(I/R)損傷后的病理生理變化及其機制尚未見報道。本文以尿毒癥大鼠為研究對象,動態觀察其發生腦I/R后腦組織中炎癥因子的變化,從而明確尿毒癥體內長期存在的微炎癥狀態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為臨床治療尿毒癥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英文論文發表
1.1 實驗動物 清潔級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體重250~280 g,實驗室條件適應性喂養1 w,術前自由進食飲水,隨機分為單純尿毒癥組(CRF組)6只、尿毒癥合并腦I/R組(CRF+I/R組)24只,制備尿毒癥模型,成模后,再取同樣大鼠30只,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6只、單純腦I/R組48只。所有4組大鼠中,除正常對照組和CRF組外,其余兩組大鼠再制作大腦中動脈栓塞(MCAO)模型。腦缺血2 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后不同時間點(0、2、12、24 h)I/R組、CRF+I/R組又分為4個亞組,每個亞組6只。首先參照文獻方法〔2〕,制備5/6腎切除尿毒癥大鼠模型:10%水合氯醛(0.3 ml/100 g)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俯臥位固定鼠臺上,于脊柱兩側腎臟部位剪毛,碘伏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無菌洞巾。行左背部斜切口,剪開皮膚及肌肉,暴露左側腎臟,剝離腎包膜,結扎(7號線)左腎上、下極,盡量結扎皮質約2/3的腎組織,切除結扎部分,立即以吸收性明膠海綿壓迫止血,無明顯出血后復位腎臟,縫合各層組織,術后切口碘伏消毒。術后腹腔注射青霉素7.2萬U/100 g,連用3 d。1 w后進行第2次手術,在脊柱右側斜切口,剝離肌層,結扎腎門部位,切除右側腎臟。縫合各層組織,術后切口碘伏消毒。腹腔注射青霉素3 d(劑量同前)。此模型制備成功后,再參照文獻〔3〕,制備大鼠大腦MCAO模型:用10%水合氯醛將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仰臥位固定在實驗臺上,沿頸部中線切開皮膚,鈍性分離皮下組織。解剖顯微鏡下分離左側頸總動脈(CCA),置線備用。向上分離左頸外動脈(ECA)及頸內動脈(ICA),電凝ECA兩分支甲狀腺上動脈及枕動脈,在距CCA分叉處約5~8 mm處結扎ECA,于ICA及CCA近心端分別夾一微動脈夾,在ECA近分叉處留置一打好單節的絲線,勿收緊線結,在ECA結扎處與留置的絲線之間做一直徑約0.2 mm的“V”型微切口,將尼龍線頭自切口處輕輕插入,輕輕收緊線結,將ECA于結扎線近心端剪斷,使之與頸內動脈方向一致。松開動脈夾,將尼龍線順ECA插入到ICA顱內段。此時注意ICA在顱外有一較大的分支翼突顎動脈,避免將線插入此分支。插入深度約20 mm微遇阻力時停止,使尼龍線頭端位于MCA起始處,阻斷MCA的血流。收緊絲線,插線的末端固定于ECA殘端外。缺血2 h后,輕輕外抽尼龍線使之頭端回到ECA結扎處,即可使大腦中動脈恢復血供,實現再灌注,剪斷插線皮外段,縫合頸部切口。模型判定:CRF大鼠于術后12 w麻醉后尾靜脈取血,檢測腎功能、血常規指標,將血清肌酐達到120 μmol/L作為CRF的指標。MCAO模型按ZeaLonga 5分制標準評分:0分,無神經缺損癥狀;1分,不能伸展對側前爪;2分,行走時向偏癱側轉圈;3分,向偏癱側傾倒;4分,不能自發行走,意識喪失。其中0分和4分者被剔除。實驗過程中,手術不成功、造模失敗及24 h內死亡的大鼠均棄之不用。用同一批次的大鼠制成合格模型后補足數目。
1.2 取材 每個亞組及正常對照組、CRF組各取6只大鼠,正常對照組在飼養3~7 d后取材,CRF組在成模后0~3 d取材。待所有模型制備成功后,每個亞組分別于再灌注后0、2、6、24 h取材。以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仰臥位固定,快速剪開腹腔和胸腔前壁,清晰暴露出心臟和升主動脈,用連有輸液管的預處理為鈍圓的針頭由心尖處插入左心室,并通過心腔插入升主動脈,向內快速輸入預冷為4℃的生理鹽水,同時用眼科剪剪破右心耳,使血液從右心耳流出,待流出液變清后,換上4℃的pH7.4的磷酸緩沖液配成的含4%多聚甲醛的固定液進行快速全身灌流固定,直到動物全身呈僵直狀態。灌流結束后斷頭取出完整大腦,自視交叉前后冠狀位取4 mm厚的腦組織放入凍存管,立即置于液氮中保存。
1.3 采用RTPCR法檢測各組大鼠腦組織中TNFα、IL1β、IL6 mRNA表達 TNFα的上游引物:5′CGAGTGACAAGCCCGTAGCC3′,下游引物:5′GGATGAACA CGCCAGTCGCC3′,擴增片段753 bp。IL1β上游引物:5′TCCCATTAGACAGCTGCA CTG3′,下游引物:5′GCTCTGCTTGAGAGGTGCTGA3′,擴增片段383 bp。IL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