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沙土地馬鈴薯種植技術
作者:范秀敏時間:2016-01-11 11:28:12 來源:www.vortexsignal.com 閱讀次數:928次 ]
【關鍵詞】: 沙土地 馬鈴薯 種植技術
1 優良
1.1 氣候品種的選擇要相似
從地理位置相距較遠的地區引種,主要看兩地的氣候條件是否接近。一是指在同一季節兩地氣候是否相似;二是指在不同季節兩地的氣候條件相似。只有引種地的氣候與原產地的氣候相似,進行品種引進就容易獲得成功。
1.2 要滿足光和溫度的要求
馬鈴薯是喜光,并對光敏感的作物。把它由長日照地區引種到短日照地區,它往往不開花,但對地下塊莖的生長影響不是太大,而短日照品種引種到長日照地區后,有時則會造成不結薯。溫度對馬鈴薯生長關系極大,特別是在結薯期,如果土溫超過了25℃ ,塊莖就會基本停止生長。因此,引種時必須注意品種的生育期長短。
1.3 要掌握由高到低的原則
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緯度向低緯度引種,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在高海拔、高緯度種植的馬鈴薯病毒感染輕,退化輕,引到低海拔、低緯度地方種植一般表現較好,成功率高。
1.4 要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順序進行
同一氣候類型區域內,從距離較近的地域引種容易成功。若從氣候類型不同且距離較遠的地區引種必須經過試驗和示范過程,以防止盲目引種給生產造成損失。同時引種應在種子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
2 土地整理
由于馬鈴薯生育期較短,需肥相對集中,應以底肥為主。耕地前每667m2 撒施優質糞肥3 ~ 5 方,盡機械能力深耕,耙平。化肥開溝后溝施,一般每667m2 施用尿素5 ~ 1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5 ~ 40kg,或施用三元復合肥20~30kg 代替尿素和過磷酸鈣。有機肥不足應加大化肥用量,施用化肥同時施入辛硫磷或其他低毒農藥防治地下害蟲。施溝肥應注意與土摻勻,避免燒芽。粘重土壤,先播種、蓋膜后澆水;中壤土壤,耕前洇地;沙質土壤開溝施肥后澆溝水,待濕度適宜時播種,必須確保足墑播種。
3 播種
3.1 種薯處理
3.1.1 催芽:根據技術人員要求的儲藏溫度,將種薯放置于合適的環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 左右檢查,如果幼芽已經萌動并長到麥粒大小,取出置于溫暖向陽處曬種,使幼芽綠化粗壯,播種前切塊;如果芽眼還未萌動,可放在日光溫室或其它溫暖環境中進行催芽,以利于種薯盡快通過休眠,確保苗齊苗壯。
3.1.2 切塊:一般要求單塊重量25g 左右。小個種薯豎切, 每個切塊都帶上頂部壯芽;大個種薯,從尾部開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順序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切口要貼近芽眼,可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切塊時最好用兩把鋒利的小刀放在75% 的酒精中輪換使用,病薯要嚴格淘汰,否則會造成病害的傳播。種薯切完后,應及時播種。利用脫毒小薯整薯播種,可以充分利用頂端優勢,防治切刀傳播病菌、病毒,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一般比切塊播種增產20% 以上。
3.2 播種方式
采用深播淺蓋(深開溝,淺覆土)的方法,按66.7 0cm 等行距開溝,深約10 ~ 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667m2 保苗5000 株,播種后覆土6 ~ 8cm,噴除草劑(乙草胺)隨后蓋好地膜,一般用130cm 寬的地膜蓋兩行,或用200cm 寬地膜蓋3 行。待出苗后10d 左右揭膜,隨苗生長培土2 ~ 3 次,莖葉封行前培成大壟。
4 田間管理
4.1 破膜放苗出苗期每天上午9 點前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破膜,以防燙苗;如果表土干燥,應及時澆水,以免影響出苗。
4.2 追肥澆水如果播種時墑情較好,地膜沒被風吹開,出苗前可以不澆水,但出苗后10d 左右應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促進幼苗發棵,每667m2 追施尿素15 ~ 20kg 或碳銨50kg,澆水后隨苗生長進行中耕培土;此后應保證土壤見干見濕,收獲前約1周停止澆水。
4.3 化控若發現植株有旺長趨勢,從現蕾后到開花期前,每667m2 噴施15% 的多效唑30 ~ 40g,兌水約40kg,均勻噴灑。
4.4 防蟲注意防治蚜蟲,可噴灑吡蟲啉等農藥進行防除治。
【參考文獻】:
[1] 鄭龍川. 龍海市冬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 中國馬鈴薯,2010(3):145-147 .
[2] 余顯榮,李艷,余夢銣,等. 冬馬鈴薯經濟收益分析及栽培技術要點[J]. 西昌農業科技,2010(1):12-1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山區菜用甘薯的無公害栽培技術
下一篇:南方柿區柿子炭疽病的綜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