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調查的數據質量統計理論與實踐分析
作者:何 莉時間:2016-02-25 10:32:40 來源:www.vortexsignal.com 閱讀次數:1473次 ]
專項調查統計數據資料是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業決策的重要依據,專項調查統計數據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決策結果的準確與否,進而影響工作效果。近年來,盡管在廣大統計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國統計工作的統計能力、準確性、時效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想提高專項調查數據的質量水平,就必須從統計理論實踐進行分析。因而,本文主要從筆者的工作經驗出發,闡述了專項調查統計工作中的常見問題以及相關的實踐措施。
【關鍵詞】
專項調查;統計數據;質量問題;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于專項調查統計信息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對數據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際工作中, 往往統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并決定著統計信息的可利用性,質量低下的統計數據會給決策者一定程度的誤導,相反,質量較高的統計數據則幫助決策者順利把握全局,進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因此,對專項調查數據質量統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意義重大。
1 統計數據質量控制的含義及意義
傳統意義上,統計數據質量一般指的是數據準確性,我們會用統計估計中的誤差來衡量其好壞程度,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質量”的概念逐漸被拓寬,隨之, “統計數據質量”的定義也被擴大。如今, 世界各國的統計機構以及相關國際組織對統計數據質量的定義方面也都存有不同的見解。例如,韓國的質量標準是準確適用、有效可比并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英國的質量標準就是準確性、時效性、有效性、客觀性,而在我國,統計數據質量主要包括統計數據的核心質量、形式質量、延伸質量幾方面內容。一般,統計數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及時性和準確性兩項要求。其中,準確性這一要求更是重中之重,是統計工作的精髓,它是衡量統計數據質量的根本標志,往往直接決定著統計資料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價值等。
專項調查是一種統計調查,它是為了某一特定目的,專門組織的一種搜集特定資料的統計調查,因而,專項調查的數據質量應該從屬于一般概念的統計數據質量范疇。專項調查不是單純的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而是包括了專項調查設計、專項調查資料搜集和整理、專項分析研究和撰寫專項調查報告等一個完整過程,因此, 專項調查的數據質量控制也應包括從專項調查設計開始的整個調查過程。
專項調查的突出特點是:“短”、“平”、“快”。所謂“短”,是指調查周期性短,調查內容簡單,時效性強。所謂“平”,是指調查目標比較單一,針對性強。一般來講,每項專項調查都是針對某一件事進行。所謂“快”,是指每項專項調查設計快、搜集資料快、整理資料快、提供信息快、完成專項調查分析報告快,所以,專項調查在準確性、時效性和針對性方面的要求更高,這也決定了專項調查的質量控制上更要強調準確性、時效性和針對性。
準確可靠的統計數據能夠幫助有關部門正確把握當前局勢,挖掘出更深層次上的問題,進而保證決策的科學性。相反, 那些不切實際、不準確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數據則會傳達錯誤的信號,進而使其作出錯誤的決策。正是因此,從事數據統計的工作人員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樹立科學統計的意識,通過各種手段的綜合,以盡可能的減少統計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差錯,實現強化統計數據質量控制的目的。
2 專項調查常見的統計數據質量問題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2.1 調查方案設計不合理間接影響數據質量
專項調查方案是組織實施專項調查的依據,方案的整體設計對于專項調查特別重要,合理地選擇調查對象、調查指標、調查方式、抽樣方法、調查的組織實施甚至調查時間都對專項調查的結果有很大影響。但往往很多專項調查沒有用科學的方法來選擇這些需要考慮的因素,造成調查的結果有失偏頗。另外,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因素也往往有失考慮,所謂“關聯性”,既包括數據依存的名稱、類型、時間、地點,還包括數據轉移過程中產生再生的相關性。而在調查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數據需求不明確,結果也常常導致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能滿足要求。
2.2 質量管理監督措施不健全
很多專項調查取得的數據都是不對外公開的,人們無法從檢索系統查詢相關數據,因而,專項調查統計數據質量的無法借助外力來監督控制。很多單位在數據準備、錄入等環節審核力度不夠,不能發揮監督控制的功能,并且在檢查時,直接就采取個人審核或者相互審核的方式。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統計數據質量過低或者直接偏離實際等情況,為管理者的決策造成了極大的干擾。
2.3 數據處理手段發展不平衡
數據處理手段出現從基層的手工操作到省、國家一級政府統計數據處理的高度信息化。從地域角度來講,目前部分地區依然采用手工或者半手工的方法進行數據統計,這種操作方式不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可靠性也是極差,很難符合目前情況下對統計及時性、準確性的要求。
2.4 基層統計力量薄弱
部分基層統計人員綜合素質不太高、調查操作不規范、統計手段落后,基層統計力量薄弱的現象突出,并且,基層統計隊伍不穩定也直接影響統計數據的質量。其次,就是基層力量薄弱與調查任務重的矛盾較為突出。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調查對象利益的多元化,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有所降低,調查的難度越來越大,搞準數據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而近些年來, 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對專項調查的需求越來越多,基層統計力量明顯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辦公和交通工具等基礎設施差,基層調查保障能力與工作任務不匹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專調查的數據質量。
3 專項調查數據質量控制實踐措施研究
專項調查數據質量是專項調查的核心,因此,對數據質量的監控工作必須重視,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通常采取以下措施確保調查數據的質量。
3.1 實施全過程、全員參與和以預防為主的數據質量控制方針
首先,統計數據質量控制要貫穿于統計工作的全過程。每進行一步,都要對已完成的工作進行檢查、對已發生的差錯及時進行糾正,做到層層把關,防止差錯流入下一個工作環節,以保證統計數據的質量。其次,參加統計數據質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員應當是全面的。全體統計工作者都要樹立數據質量意識,各個主要的工作環節都要落實專人負責。統計數據質量的好壞,是許多工作和許多統計工作環節質量的綜合反映,牽涉到統計工作的所有部門和人員,因此,提高數據質量需要依靠所有統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決不是單純靠某一個部門或少數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因而,統計數據質量控制要求把差錯消滅在它的形成過程中,做到防檢結合, 以防為主。
3.2 設計科學的調查方案
科學的調查方案是專項調查數據質量的保證,專統計指標設計得是否合理、調查方法是否合適、抽樣方法是否得當, 都是影響專項調查數據質量的因素。采用統計表搜集資料,首先要實行標準化管理,制定的指標要符合統計制度的規定, 范圍要全,分組要準,指標涵義的解釋和計算方法要精確;對統計表的設計、頒發、填制、匯總的全過程實行全面質量管理。總之,一定要設計好調查方案,在調查方案中要科學地設計調查對象、調查指標、調查方式、抽樣方法、調查的組織形式,以及必要的指標解釋等。
3.3 強化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
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水平對統計質量的影響至關重要,應通過加強學習,開展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提高基層人員的思想認識和整體素質;通過建章立制,規范操作程序,是調查數據質量穩步提高。這里特別還要強調項目培訓,在開展每一個專項調查項目前,都要開展針對此項目的培訓工作,要求所有參加調查的人員都要接受調查培訓,務必做到熟悉調查方案和調查內容、熟練掌握工作流程和調查技巧方可上崗。另外,針對基層力量不足的情況,應加大基層專項調查經費的支持力度,改善基層調查的工作環境,培養一支相對穩定的輔助調查員隊伍協助基層統計工作以彌補人手相對不足的問題。
3.4 規范操作,認真組織現場調查
要求調查員嚴格按照調查方案規定的調查方式、抽樣方法進行調查,特別強調要按照規定的抽樣方法進行抽樣,確保調查樣本的隨機性和代表性。現場調查中,要遵守調查紀律,不得對調查對象進行施壓和誘導。調查員在對每一調查對象做調查記錄后,對填寫的內容進行全面檢查,如有疑問和錯誤應重新詢問落實。調查員對每天的調查結果進行檢查,如發現問題則盡快重訪,不得主觀臆造、弄虛作假。
3.5 加強數據整理過程中的數據審查
在數據整理過程中,要注意搞清楚數據統計的計算方法、口徑范圍等要素,確保其可靠適用。針對那些口徑不吻合或者是不完整的數據資料,還必須及時做好調整、補充的工作,而對于那些需要相互之間進行比較的數據,處理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關注其是否有可比性。當然, 數據審查過程中,一旦發現數據質量問題,就應該仔細核實,以防止匯總處理階段出現有質量的問題。總而言之,對于搜集統計獲得的資料,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推敲過程, 才能真正保證數據的質量。
3.6 加強指導,嚴控質量
在專項調查實施過程中,組織者應與各調查點保持密切的聯系,若發現問題應及時提出解決的辦法,并派出工作組對調查點進行指導和質量抽查。指導和抽查內容包括:一是檢查抽樣的規范性;二是檢查現場調查的規范性;三是檢查調查問卷填寫的規范性;四是開展實地復核工作。
3.7 計算機輔助審查,杜絕差錯
通過計算機這一工具進行數據的統計整理,不僅速度快,效率高,而且統計數據的質量也能得到保證,并且能夠通過科學的統計分析手法和手段,實現縱向、橫向的對比,找差距挖潛力。在利用計算機進行統計資料數據處理時,要想保證質量,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錄入數據的可靠性。在數據錄入過程中,所有錄入的數據都要經過審查,若發現調查問卷有錯誤, 應通知調查責任人回訪。在實際工作中, 為確保錄入的準確性,最好是將統計數據錄兩遍,然后進行對比,確保錄入的誤差率低于0.5%。
3.8 進行事后質量抽查工作
調查結束后,組織者審核各地上報的調查數據,并進行匯總處理,結合督查、初步調查結果的情況,對全部調查表,特別是數據異常和調查結果排名靠前的地區進行5%—30% 的電話復核,并抽取部分地區進行事后重點復核(即對事后重點復核地區進行重新調查)。根據事后重點復核的結果,對調查數據進行評估并對異常的數據進行修正。
4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統計部門,要想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水平,為決策提供保證, 就必須通過嚴格的約束機制、科學的統計標準體系,有序的審核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聯合并用,以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統計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周國富, 連飛. 中國地區GDP 數據質量評估——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經驗分析[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0(08)
[2] 王華. 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用戶滿意度測評——基于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的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0(05
[3] 趙學剛, 王學斌, 劉康兵. 中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研究—— 一個文獻綜述[J]. 經濟評論. 2011(01)
[4] 李曉莉. 集思廣益論數據 群策群力抓質量——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科學研討會觀點集錦[J]. 四川省情. 2007(06)
[5] 王華, 金勇進. 統計數據質量與用戶滿意度: 測評量表設計與實證研究[J]. 統計研究. 2010(07)
[6] 劉洪, 黃燕. 我國統計數據質量的評估方法研究——趨勢模擬評估法及其應用[J]. 統計研究. 2007(08)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下一篇:如何構建現代物流綜合統計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