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輸出驅動假設 翻譯教學 課程體系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翻譯(本科)專業相繼在各高校的建立,引發了外語界對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改革和創新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各高校翻譯教學的重點。本文以文秋芳教授的“輸出驅動假設”為指導,探索區域高校翻譯教學的改革。
一、翻譯教學現狀分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國外開始重視翻譯人才培養的建設。為適應大規模翻譯人才培養的需要,許多國家高校相繼成立了翻譯院系、翻譯培訓中心及機構,進行系統的人才培養工作,如法國巴黎高等翻譯學校自1957年始建以來,為聯合國、歐共體、歐盟以及法國各行業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翻譯人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贊譽。歐洲高校翻譯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逐漸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轉而以市場和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翻譯能力。
我國的外語專業是從八十年代中期起開始有翻譯方向的碩士,直到2006年國家教育部才正式批準設立翻譯(本科)專業。翻譯專業相繼在各高校的建立,引發了外語界對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如穆雷(2006):翻譯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等一些關鍵問題一直在爭議,沒有達成共識,更沒有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文件;仲偉合(2007):由于時間有限,所開課程有限,學生的翻譯實踐機會少,結果是培養的學生既不具備翻譯能力,也不具備從事翻譯研究的能力;何其莘(2007)指出翻譯教學沒有把翻譯技能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能力來培養,沒有為翻譯人才建立起一種獨特的培養規格。文秋芳(2008)認為:現有以輸人技能訓練為主的課程設置既不能滿足學時迫切運用英語交際的需要又不利于盤活學習者多年積累的語言知識,更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就業;現有的教學方法推崇單項技能訓練,一方面違背了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不符合職場的實際需要。
探索改革和創新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各高校翻譯教學的重點。本文欲以文秋芳教授的“輸出驅動假設”為指導,探索區域高校翻譯教學的改革。
二、輸出驅動假設
著名的語言習得理論“輸入假設”認為:語言習得實現的條件是學習者能夠理解的語言輸入;語言輸人包含稍高于其現有語言能力的語言項目,即著名的“i+1”學說;語言輸出并不是語言習得中的必要環節。對此swain(1995)提出“輸出假設”,認為輸出除了能提高語言使用的流利度外,還具有注意/觸發、假設檢驗和元語言反思功能。學習者在語言輸出過程中,不斷地驗證和修正對輸入的理解,使輸入轉化為真正的吸人,但這些理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我國的語言教學體系。
(一)輸出驅動假設
文秋芳教授(20o8)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該假設包括三個子假設:第一,從心理語言學角度,認為輸出比輸人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沒有輸出驅動的學習過程,即便有高質量的輸入,其習得效率也有限。第二,從職場英語需要出發,提出培養學生的說、寫、譯表達性技能比培養聽、說、讀接受性技能更具有社會功能,尤其是口、筆譯技能。第三,從外語教學角度,認為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比單項技能訓練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學生未來就業需要。
該假設與輸出假設相比有所不同:針對的學習群體不同,輸出驅動假設只針對中高水平的學習者,不適合初學者或低水平的學習者,而Swain輸出假設不區分學習群體;使用的學習環境不同,輸出驅動假設只限于正式的外語課堂教學;對輸出的界定不同,輸出驅動假設認為輸出不僅包括說和寫,還包括口譯和筆譯,而swain的輸出假設中,輸出不包括譯的技能!拜敵鲵寗蛹僭O”就是針對目前我國外語專業學生學習的狀況,提出要改革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以培養具有職業競爭能力及較高的表達能力的學生。
(二)輸出驅動假設的合理性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翻譯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翻譯培訓、出版和技術市場不斷拓展,翻譯已發展壯大成為一個產業。目前翻譯專業培訓遠不能滿足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翻譯人才奇缺為剛興起的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
作為產出技能的翻譯教學,在現今的社會職業需求的推動下,教學質量倍受外語界及社會的關注。文秋芳教授(2oo8)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Output—drivenhypothe.sis),對目前的翻譯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翻譯是語言的產出過程,翻譯學習的動力來源于輸出,沒有輸出驅動的輸入,就沒有對語言假設的檢驗及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整合、重構與內化,現有的陳述性知識難以轉化為程序性知識,不利于譯者語言體系的形成與拓展。我國目前的翻譯教學沒有形成翻譯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輸出驅動假設”的運用就是要求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將外語人才培養與翻譯人才培養區分開來,將技能學習與知識面拓寬、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翻譯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大的機遇。
三、輸出驅動假設在翻譯教學的應用
(一)翻譯教學的定位
目前我國翻譯資格證書考試有:上海外語口譯崗位證書、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三大考試,讓學生了解我國翻譯資格考試及執業資格考試,了解翻譯職業現狀及其前景優勢,即以文秋芳教授的“輸出驅動假設”為指導,讓翻譯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準確把握自己的學習方向,提高學生翻譯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翻譯課程體系的學習來構建自身的翻譯能力,通過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的三級考試,達到翻譯三級的水平標準。各高校的優勢資源各不相同,作為區域性高校,層次低、生源差,在翻譯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上要確立一個合理、可行的目標,應酌情側重培養某一個方向的翻譯人才?蓪⒎g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在:為社會培養口、筆譯的初、中級層次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能達到國家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三級水平的翻譯人才。
(二)構建合理的翻譯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翻譯課程體系受到嚴重質疑。傳統的“從基礎到專業”的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需要。要改變目前翻譯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注意保持學生知識體系的延續性與拓展性,保證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以“傳授知識為主”向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的方向轉變。
文秋芳(2oo8):我國英語專業翻譯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多年來秉承重輸入,輕輸出的指導思想,但在英語專業學生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的今天,亟需在教學理念上把輸出的作用凸顯出來。對于中高水平的學習者,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盲點以激發彌補盲點的欲望,這就需要營造一種輸出氛圍,在輸出過程學生會發現自己的語言缺失,從而產生彌補缺失的愿望。
區域性大學。師資力量不足,學生生源差,在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上,要抓住本校的優勢,培養能勝任基礎翻譯任務或某一專業領域的翻譯人才,為學生提供就業或繼續深造的機會,培養方式趨向職業化。區域高校翻譯教學應依據職業能力要求組成課程模塊的形式,建立以技能遞進為順序、以技能及相關文化和職業道德為橫向結構的模塊體系,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標準納入到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可將翻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分為五個模塊:
1.語言基礎課程模塊:綜合英語、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語法、英語寫作、英語閱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語寫作,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與國學基礎。
2.基礎筆譯課程模塊,包括入門知識、語言對比、基本技巧、文體修辭、譯文對比與賞析,使學生掌握筆譯及基本功,學會分析文本,有能力判斷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
3.相關課程模塊:中國經典作品研讀、中國現當代文學、高級漢語寫作、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學、中西思想史和邏輯學等課程,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認識水平。
4.專題筆譯課程模塊,融入經貿科技、旅游文化、法律傳媒等專題內容,使學生接觸不同的題材內容和不同的文體類型,專題筆譯課程要有所選擇與側重。
5.運用工具課程模塊:計算機運用、網絡技術的運用等,學會利用各種翻譯資源主動獲取所需的學科知識及信息。
(三)采用獨特的翻譯教學方法
穆雷教授(1999)指出“對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來說,他們的英語水平主要體現在口譯能力上,聽說讀寫幾種能力最要從翻譯能力上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翻譯能力是學生外語語言和知識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知識面狹窄,沒有具備譯者應有的獨特知識結構,而譯者獨特語言結構需要廣泛而全面的課程模塊知識的輸入,熟練掌握雙語的語言形式、結構以及相關知識,并通過大量的翻譯輸出訓練,將所輸入的陳述性知識及時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輸出的過程也就是話語的建構過程,語言學習一方面要學會利用語言材料建構話語,表達思想;另一方面又從話語中學習新的語言材料,通過大量的翻譯課程模塊的輸入與翻譯技能的產出,構建譯者獨特語言知識結構體系,進行更規范的輸出。目前翻譯教學由于課時的限制,翻譯教師一味的輸入,學生沒有機會進行有效的輸出訓練,實踐動機喪失殆盡。
動機不存,能力則不進。教師的“傳道”、“受業”最終實現不了學生的“得到”與“受益”,翻譯教學自然難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轉換。要改變過去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翻譯教學中提倡翻譯過程教學法,以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自我培養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讓學生記錄自己的思維活動和操作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由翻譯結果轉向翻譯過程、思維過程、決策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策略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質,使學生在翻譯實踐中,體會認識自己運用的知識、采取的方法技巧、發揮的創造力,即綜合獲得的翻譯能力。翻譯教學中還應將互動主義、合作主義、人本主義等理念融入到翻譯教學中來,提倡自主學習式、合作學習探究式、互動式教學,突破翻譯教學的語言學限制,不再局限于一詞一句的分析、技巧策略的談論,而是深入挖掘翻譯教學的蘊涵與精髓、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翻譯人才。
(四)創設翻譯應用與實踐平臺
翻譯教學的重點是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步入社會進行翻譯實踐,讓他們根據自身的體驗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以提高翻譯實務意識和認識水平。充分利用現有翻譯研究所、同聲傳譯設備及網絡資源設備等,建立翻譯實訓室,為翻譯專業的學生提供翻譯實訓平臺,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同時要積極與社會及翻譯機構聯系,為社會和企業提供口譯、筆譯、培訓及咨詢服務,利用網絡搭建翻譯資源中心與翻譯公共服務平臺(翻譯網站),為學生創設廣泛的實踐機會,以適應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
四、結束語
我國翻譯本科專業的設置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沒有完備的翻譯教學課程體系。各高校的辦學層次、生源以及各地的經濟發展不盡相同,培養目標及方案也不可能整齊劃一,應該根據各校的特點確立培養目標。以“輸出驅動假設”為視角,探索翻譯本科專業的教學模式,從理論和實踐上是教學研究的改革和創新,對促進高校翻譯教學、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尤其是對進一步探索區域高校的翻譯專業本科或翻譯方向的翻譯教學、探尋以職業為導向的翻譯教學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