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 要】本文用建構主義理論,分析了教師在自主性學習中承擔的任務。設計了一個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流程。并論述了此流程中各個教學板塊的功能和結構。其中提出 一個“填充庫+模板”結構的教學版課件模型。教師可以從情境庫和信息資源庫中選取相關信息,填入教學模板,生成自己的電子教案。
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于上世紀9o年代的興盛,人們意識到,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同化” 和“順應”兩種方式,對新輸入的信息進行處理,不斷地自行更新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過程。這一理論在EFL教學中的體現,是對自主性學習的大力提倡,和以 “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興起。而互聯網和電腦的普及,又為自主性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環境。所以各種英語學 習課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其中高質量的課件并不多見。有的課件采用“課堂搬家”、“電視上課”的方式編寫;有的僅僅是紙質教材的電子版本[1]。因 此雖然有了現成的課件,教師和學生卻未將其真正加以利用,大部分時間這些課件都只是擺設[2]。本文擬針對這一問題,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提出一個教 學課件的設計框架。
一、課件設計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 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內部情感動機的驅使下,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協作、會話等手段,積極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建 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并不是對世界絕對真實,絕對客觀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和假說,它會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和 針對問題的不同,不斷地修正、升華其內涵。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正如我國古代的一句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責任不是去傳授具體的知識, 而是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探索。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而且學生在個性、氣質等方面是有顯著差異的個體,所以教學應該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依據各個學生的特點實施的因材施教。建構主義的“評價觀”將評價的重點放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上,而不是知識的結果上。“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這一評價觀的具體體現。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主要有三種教學模式,即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這三種教學模式共同的特點都是首先 創設一個基本的學習情境,再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最后進行效果評價。這些特點是設計教學版課件的依據。
二、課件設計思路
本文設計的教學課件,其依托的教學模式是學生上機自學和教師課堂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該課件的設計,實際上是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及教學模式的一種具體的物化表現。其首要問題就是分析教師在這一學習模式下的任務。
1.教學目標分析:在自主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計分為兩類。一類是知識建構的目標。另一類是自主性學習能力培養的目標。知識建構的目標分析應從 教學大綱的總目標出發,確定整門課程,每冊書,每一單元的子目標,并畫出這些目標間的遞進、包容、形成關系。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目標,同樣也要細分。要 確定出每一階段,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環境氣氛的營造需達到的目標,同時要讓學生也清楚地了解這些目標。
2.情境創設:教師要配合 教學內容和目標,盡量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通常需要完成三類情境創設:多媒體教室中的情境創設,常規教室中的情境創設和教室外的情境創設。前二者在教學中 基本上成熟,而教室外的情境創設是目前英語教學中的一個弱項。眾所周知,學生僅靠課堂中的學習,是不可能學好英語的。課外對口語的操練,英文資料的閱讀,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條件。而現在的大學校園里,為學生創建的有組織、有系統的,與課堂學習緊密結合的課外學習環境,還不多見。教師在這方面還大有可為。
3.對自主學習的輔導:當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步入了適宜的學習情境之后,他們便可以自主學習了。教師必須能引導和監督學生按步驟地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 務,同時對學生的疑難問題,盡量做到及時解答。還應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當提供最豐富,最直接的信息,方便各個層次的學生查閱, 提供各種查閱信息的有效工具。
4.促進協作學習: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下,協作學習是指個人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 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3]。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討論的組織者,可以設計靈活多樣的討論形式,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也可以把對重點、難點問題的強 調和掌握,對學習策略的引導和應用融入到討論中,使學生對這些關鍵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教師也是討論的評估者、反饋者,應當對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 題認真觀察,及時記錄,給予明確的評價。
5.學習效果評價:教師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學習的知識性評價,一是自主性學習能力的評價。分階段定期進行的教學評價,在師生對評價結果達成共識后,要對知識點的弱項設計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對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弱項,設計相應的強化培訓。
三、課件的設計
對知識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是教學的起點,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之前必須通過這兩個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系統自動反饋給學生一個導學模板。在這個導 學模板的指引下,學生便可以開始學習了。系統同時給教師反饋一個教學模板。教師根據教學模板的提綱,用情境庫和信息資源庫中的資源,依照具體的教學目標, 生成課堂教學版的教案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課堂輔導后,將再次接受系統對其學習情況進行的形成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系統 給出相應的強化練習以強化訓練學生的弱項。同時再次給出相應的導學模板。如果學生的學習狀況無太大變化,系統反饋的導學模板就不會改變。但如果學生的學習 狀況有了顯著變化,導學模板就會變更。這樣學生能在學習中看到進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從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教學版課件設計的總體結構是一種“填充庫+模板”的填充式結構。模板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綱。其中設計了教師要達到的一般性教學目 標,和一些必須進行的教學步驟,是一個粗線條的授課計劃。而這一計劃的具體內容,也就是每個教學步驟具體的活動,則是由教師根據需要從各個填充庫中選取 后,再填充到模板中,最后制作成自己的教學課件。這樣既可以集中集體的智慧,依據先進的外語教學理論,從整體上給因材施教定出一個相對穩定的路子,也就是 有一個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而設計的,框架結構性的教學模板;同時又給教師在具體施教時留出了足夠的微調空間,使教師能根據當時、當地的條件安排自己的授 課,這樣的課件才能夠真正被充分利用。
這一總體結構中具體的板塊設計如下:
1.教學目標分析板塊:該板塊用在課程開始前,是 教師設計教案時的向導。它可以分為兩類,即知識點目標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另外,按時間段再分為幾個次級板塊,即每單元、每階段、每學期的知識點目標 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這部分內容可用于教師設計課件時進行填充。整套教材的知識點目標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要有關系樹圖,以便教師對各具體階段的教 學目標在整個教學目標中的位置、作用了然于心,也方便教師調整教學節奏。
2.評估板塊:(1)知識水平評估板塊:這一板塊包括兩類測試——分級測試和課程測試。分級測試用在課程開始前,和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階段性總結評價時。它是學生晉級的考核標準。系統會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反饋相應的導學模板和相應等級的課程內容。課程測試可以分單元、分學期來安排。主要評估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反饋形式是強化訓練。即對未達標的知識點,設計相應的練習加以強化。
(2)自主學習能力評估板塊: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可以按五個指標進行:是否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是否確立學習目標與制定學習計劃;是否有效使用 學習策略;是否能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是否能監控與評估英語學習過程[4]。系統根據評估結果反饋學習建議。但對學習策略使用一項,尤其是對聽、說、 讀、寫的技能學習和使用策略一項,可以設計強化訓練型反饋,以便強化這四項技能。
3.強化訓練模板:該模板主要針對學生知識點掌握 上的弱項,聽、說、讀、寫技能使用上的弱項,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訓練。這里尤其要強調一下對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策略上的強化訓練。正如 Nunan(1999:62)[5]所說:應該把策略訓練納入到常規的語言教學中去,而不是把它作為獨立的成分看待一樣。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 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并且應該督促學生在完成自主學習能力評估后,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有意識的強化訓練。
4.導學模板:導學模板的引入 是為了幫助學生較快地適應自主學習的新方式。它可以針對不同的評估結果,設計成層次不同的幾等,供系統選擇做出反饋。因為對知識水平不同,自學能力不同的 學生,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步驟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每個導學模板的設計內容主要是二部分。一是對這一學習形式的整個流程和特點的總體介紹。二是一步一步地引導 學生體會一次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教師授課的過程也可以用視頻的形式放在課件中,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下這種學習方式。
5.教學模板:教學模板 是教師進行教案設計的綱。它是根據評估結果,對應于不同等級的導學模板而進行設計的。所以它也會分成幾個等級,而每一等級的模板又要分學期,設計出幾個形 式各異的版本。因為如果教師在四個學期的教學中,他所教的學生整體水平沒有跳躍式進步的話,為了維持學生的興趣,他必須變換教學形式,所以就要求設計本質 要求不變而形式不同的教學模板來輔教。它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該類模板的教學目標,教學設備要求和教學步驟等項目。
6.情境庫:在建構主義的學 習中,情境創設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學生只有在真實的情景中,才能有效地進行知識建構。所以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創設關于聽、說、讀、寫、譯的情境,就是情境 庫的內容。而學生自主學習時,最欠缺的就是說和寫的技能訓練,所以說和寫將成為教師課堂授課時的重頭戲。因此需要大量的情境給學生的語言輸出營造氛圍,提 供機會。說的情境不能和聽說課件雷同,這樣學生才會有新鮮感。寫的情境不能只為議論文寫作,要為各種文體,特別是實用文體來創建。可以做成在校園網上加以維護的形式,配備一些非專業人員也能使用的網絡工具。這樣教師可以將最新的、時尚有趣的,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生動地引入課堂。
7.信息資料庫:這是課件中內容最多的一部分。因為教師的課件填充,以及網上的答疑解惑主要依靠它來完成,所以它越詳盡越好。這個信息庫可以設計成三個 相關的子庫。第一個是按教材單元排序的信息子庫。這是目前多媒體課件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的缺陷是人為地割裂了各單元之間的聯系。例如同一個 詞匯,在不同的單元中以不同的含義出現,利用現有的課件,教師就不能將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講解。所以除了這個信息子庫外,必須對這個子庫中的內容,重新以 知識點排序生成第二個信息子庫。同樣的道理,再以學習策略排序生成第三個信息子庫,以便教師對已經學習過的學習策略加以鞏固復習。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中學英語情感教學點滴
下一篇:論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