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應用PFNA手術治療股骨轉子周圍粉碎性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總結28例應用PFNA手術治療股骨轉子周圍粉碎性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結果]28例患者中一例術后6月因腦血管意外死亡,余均獲得骨性愈合,優良率96.4%。[結論]PFNA手術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病人術后康復具有明顯的療效。
【關鍵詞】 股骨骨折;PFNA;護理
股骨轉子周圍骨折指發生在粗隆部位至股骨干狹窄部之間的骨折,包括股骨粗隆間骨折和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轉子周圍的骨折為臨床多見的骨折,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約占四肢骨折的3.57%[1]。以往采用臥床牽引治療,但是近20年來隨著手術技術以及術后護理康復水平的提高,對于高齡甚至超高齡患者采用手術治療避免長期臥床所產生的嚴重全身并發癥已成為現實。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間,我們采用PFNA治療股骨轉子周圍粉碎性骨折28例,術后恢復良好,現將護理方法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間,采用PFNA治療股骨轉子周圍粉碎性骨折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最小52歲,最大85歲。根據AO分型,屬于A1型6例,A2型15例,A3型7例。本組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6例骨折累及粗隆下股骨干。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采用皮牽引或骨牽引,術前常規檢查,積極控制伴發病等,在傷后5~7d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于股骨大轉子頂點上45CM處,沿股骨縱軸切開長約5CM,牽開臀中肌套入套筒,于大轉子頂點向骨髓腔內打入導針,X線監視下導針通過骨折端,同時患肢持續牽引復位。擴大粗隆處入釘口后,插入PFNA主釘,進一步利用主釘進行骨折端的髓內復位,透視下調整插入遠端的方向及深度。在瞄準器引導向下,沿股骨頸中軸打入導針至股骨頭下,正側位透視下調整導針的位置及深度,測量旋轉刀片長度,于股骨外側皮質擴孔,打入旋轉刀片。反螺紋旋轉擰入加壓,直至骨折端加壓密縫。本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0~2.5h。手術中出血量為200~300ml。術后常規補液抗炎支持治療并指導相應的肢體功能鍛煉。
2.2 護理 (1)牽引護理:老年骨折患者在手術前均采用患肢皮牽引,牽引時患肢放置的位置要符合要求,患肢兩側予米袋固定,保持外展中立位,牽引的重量根據患者的骨折程度、體重來確定,注意觀察牽引線和大腿是否在同一軸線上,牽引錘是否脫落,足底有無抵著床尾,并隨時調整牽引以保證牽引有效。同時,要注意牽引帶邊的皮膚有無壓紅、破潰,觀察患肢血運情況。(2)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心理變化,主動熱情地與病人交談,講解治療疾病有關的知識,說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手術后注意事項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制定系統有效的護理措施,努力滿足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社會需求。(3)術后功能鍛煉:早期適當的功能鍛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患肢腫脹,并能防止肌肉萎縮,促進骨折愈合;同時能保持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僵硬,從而縮短療程,促進早日康復[1]。術后4周開始非負重下屈髖、屈膝功能鍛煉。術后8周開始部分負重行走。12周左右骨折臨床愈合后,可完全負重行走。 3 結果 本組患者均隨訪2~23月,平均(5.52±3.14)月,一例患者術后6月因腦血管意外死亡,余均獲得骨性愈合,無一例出現明顯髖內翻,以及內固定松動、再骨折等并發癥。根據Harris功能評分[2],其中優25例,良2例,死亡1例,優良率96.4%。 4 討論 PFNA內固定技術治療股骨轉子周圍粉碎性骨折是近年來臨床應用的主要技術[37],較以往的內固定術具有明顯的優勢,該手術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創傷小,下床時間早,因而針對其護理措施較以往相同部位內固定手術亦有所不同,重點在術前的心理護理、牽引護理及術前準備,術后加強病情觀察,特別是生命體征及患肢情況,指導合適的功能鍛煉,出院前加強宣教,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李世民,黨耕町.臨床骨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28.
[2] 黃津芳,劉瑩,楊春梅,等.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點及施教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10):597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