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以《風波》一文的教學為例闡釋了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教筍暇計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情況。主要教學環節有:圍繞核心問題,確定教學目 標;分析學生特征,設置教學情境;設計教學策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協作會話,完成意義建構;把握評價方法,完善教學模式。最后分析了建構主義學習理 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成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習者傳遞知識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 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要主動地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和建構;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教師的作用是組織、指導、幫助、促進學習者利用 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根據這一理 論,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我們提出了一種教學設計模式:以問題為核心,圍繞問題,結合學習者的特征和學習內容特征制訂教學目標,然后,又根據教學目標的需 要,緊扣“問題”設計學習情景、信息資源、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等,在此基礎上,精心考慮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組織指導、協作會話、強化訓練等問題,最 后是學習效果整體性評價。
為了驗證這套教學設計模式,課題組組織教師在不同的課堂教學中試用,在實踐應用中證實了這一教學模式的優越性與可行性,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模式。
本文就以語文課中《風波》(楊干忠《大學語文》,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一文的教學為例來闡釋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情況。
1圍繞核心問題,確定教學目標
問 題的選定是教學的核心。一旦選定就要圍繞這一“核心”設置教學情境,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策略,實施效果評價。問題可以是某一項目、某一課題、某一主 題、某一案例、某一事物或某種矛盾。《風波》一文是以“辮子”為線索鋪排結構的。“辮子”就是一個核心問題,是關鍵,抓住這一關鍵,制訂相關的教學目標。
對于《風波》一文,可以確立總的教學目標,一是了解歷史,二是學習小說刻劃人物的技巧。具體說來,可以有這樣一些目標:通過辮子了解清代、民國時期的社會政治演變情況;文章如何以辮子為線索反映辛亥革命前后的風云變幻?文章如何借辮子這一事物組織一系列的情節和細節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當然,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也可以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因為不同的學生其知識經驗、興趣愛好等不相同,所以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目標,這與總體教學目標是不沖突的。
2分析學生特征,設置教學情境
出 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生對清代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歷史普遍缺乏了解。對于這樣一種情況,教學者就必須設計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 調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中進行學習,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強調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理論,在教學《風波》一文時,教師借助媒體搜集一些形 象直觀的資料,如滿清男子拖著長辮的形象;清初漢人反剃發斗爭的史實;太平軍(《風波》中稱之為“長毛,’)剪辮蓄發的圖片資料;辛亥革命前后穿洋服剪辮 子的風潮。通過這些形象資料讓學生對“辮子”的歷史有個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形象的資料把學生引人到一個他們意想不到的情境:一條辮子竟然關 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這一民族、這一國家的無數子民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情境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辮子”的興趣,從而推動他們帶著濃厚的興 趣去學習、理解、鉆研學習內容。
3設計教學策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策略的設計有多種,比如前面論述的學習情境的設計,還有如信息資源設計、認知工具設計、自主學習策略設計等。
就 以信息資源設計論,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在學習情景中嵌人大量的信息。《風波》一文所涉及的背景有豐厚的歷史內容,它既涉及 到辮子在清代社會中的地位及其演進歷史,又關聯到辛亥革命發動剪辮易服運動的目的、過程與結果;同時,它又是張勛復辟事件的投影。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小說的 內容、主旨,必須首先讓他們了解有關的歷史,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認知工具,包括查閱什么樣的資料,查閱這些資料有什么途徑和方法,并根據教學目標對查閱到信 息資料進行篩選。教師針對不同情況作出適時反饋。
4組織協作會話,完成意義建構
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譬如小組協商討論等,并對協作會話學習過程 進行引導,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的知識的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 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人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和補充認識。在《風波》一文的 教學中,根據核心問題和教學目標,在學生占有了信息資料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協商:七斤、七斤嫂、趙七爺等為何那么重視辮 子?辮子在人們心目中顯得如此重要,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圍繞“辮子”小說作者安排了哪些細節?作者如何通過這些細節一層層展示現實社會、一步步烘托人物 性格的?對于此類問題進行協商討論以后,學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認識到問題的本質。
5把握評價方法,完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評價注重學習任務的整體性評價、學習參與度的評價等。其評價方法通常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 評價,它們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總結性評價屬于事后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而形成性評價是在 某項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斷進行的連續的評價,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程情況、存在問 題,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
在教學《風波》一文時,執教者主要采用了形成性評價方法,這一評價方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從設置教學情 境開始,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學生協作會話,建構意義,教師自始至終都在有意地運用評價的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 度,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效的建構意義。在設置教學情境階段,當教師把形象直觀的“辮子”資料推向學生的時候,學生由于不了解背景,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 趣,教師就一邊給學生講解背景,一邊盛贊那些對“辮子”逐漸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學生,從而激發起學生們求知的欲望。在自主學習階段,如何積極、主動、有效地 搜集資料提煉資料運用資料是這一環節的關鍵,執教者密切注意學生的言行和情緒,對那些積被主動地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肯定,并耐心地引導他們篩選資 料,運用資料分析問題。
同時,執教者也采用了總結性評價,這主要是與訓練相結合,在《風波》一文教學結束后,教師圍繞問題,緊扣預先提 出的教學目標,置了幾個分析評價性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先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后所建構起來的意義進行分析論述,并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情況了解他們的理 解掌握程度。教師根據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所得的結果進一步調整教學環節的設計,完善教學模式,從而指導推進以后的教學活動。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淺談關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