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對比
【關鍵詞】 雷貝拉唑; 奧美拉唑;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道常見的疾病,反復發作的反流性食管病可發展成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 可有效愈合反流性食管病的黏膜損害, 阻斷食管炎向Barrett 食管發展, 進而降低食管腺癌的發生率[1,2]。作者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應用新型的質子泵抑制劑雷貝拉唑(商品名瑞波特,H20020330)治療GERD 34例,并同期應用奧美拉唑(商品名奧克,H10950086)治療GERD 32例,對比兩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 例
66例為我院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門診患者,其中男44例,女22例;年齡19~62歲,平均42.3歲;臨床表現為胃灼熱58例(87.9%)、反酸52例(78.8%)、胸骨后痛43例(65.2%)、噯氣34例(51.5%);伴隨有食管裂孔疝7例、肥胖12例。
1.2 方 法
66例胃食管反流病隨機分雷貝拉唑組和奧美拉唑組。雷貝拉唑組34 例,予雷貝拉唑10 mg, 每天2次, 早晚餐前半小時服用;奧美拉唑組32例,予奧美拉唑20 mg,每天2次,療程8周。用藥期間排除不良食物(濃茶、咖啡、巧克力、高脂食物等)的干擾。兩組治療前均行內鏡檢查,治療8周后再行內鏡復查。
1.3 療效判定
1.3.1 癥狀評分分級 0級:無癥狀,0分;Ⅰ級:偶爾出現癥狀,1分;Ⅱ級:介于Ⅰ-Ⅲ級之間,2分;Ⅲ級:癥狀頻繁發作,3分;Ⅳ級:癥狀嚴重,4分。癥狀緩解標準: 顯效: 癥狀記分降低> 80%; 有效: 癥狀記分降低> 50%; 無效: 癥狀記分降低< 50%。癥狀緩解總有效率為(顯效+ 有效)/總例數×100%。
1.3.2 內鏡診斷標準 按第十屆洛杉磯國際消化會議提出的食管炎的內鏡分類[3],A級:食管黏膜有一個或幾個<5 mm的黏膜損傷(mucous break);B級:同A級外,連續病變黏膜損傷>5 mm;C級:非環形的超過兩個皺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損傷;D級:黏膜有環狀融合性損傷病灶。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1 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8周時,雷貝拉唑組胃灼熱、反酸、胸骨后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及緩解31例,顯效率為91.2%, 癥狀無改善僅為1例,總有效率為97.1%;奧美拉唑組上述癥狀明顯改善及緩解23例,顯效率為71.8%, 癥狀無改善為7例,總有效率為78.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內鏡檢查分級對比
見表1。雷貝拉唑組治愈26例,治愈率為77.2%,有效31例,有效率91.2%;奧美拉唑組治愈15例,治愈率為46.9%,有效22例,有效率68.8%(P<0.05)。雷貝拉唑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奧美拉唑組(P<0.05)。表1 兩組治療8 周后內鏡觀察結果
2.3 不良反應
全部病例治療前后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及電解質均無明顯變化, 雷貝拉唑組輕度腹部不適腹瀉1例,奧美拉唑組輕度腹瀉2例,患者均能耐受,無需停藥處理。
3 討 論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熱等癥狀, 伴有食管pH 的改變, 內鏡檢查可見食管黏膜糜爛等一系列表現。GERD的治療目的是緩解臨床癥狀并使破損食管黏膜修復。近20年來,由于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PPI)的問世,GERD治愈率明顯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流癥狀控制不夠理想,或食管黏膜難以愈合。雷貝拉唑是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文獻報道治療GERD療效高于奧美拉唑。作者使用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GERD患者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雷貝拉唑組癥狀改善總有效率97.1%,奧美拉唑組為78.1%,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內鏡檢查分級雷貝拉唑組總有效率(91.2%),明顯高于奧美拉唑組(68.8%),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歐洲協作組的雙盲研究發現在多種質子泵抑制劑中,雷貝拉唑阻斷H+/K+ATP酶速度最快,藥代學研究表明,大多數質子泵抑制劑都會被肝臟的CYP2和CYP3A4充分代謝,其代謝過程可以被其他經此兩種酶代謝的藥物所抑制,而雷貝拉唑組要經非酶途徑代謝為雷貝拉唑硫醚,是受CYP2C19相關的多態性影響最小的質子泵抑制劑,因而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等其他質子泵抑制劑相比,藥物間相互作用更少,服用更為安全,而且無明顯個體差異。Miner等[4]研究發現,服用雷貝拉唑第5天,胃內pH>4持續時間為13.1 h,高于奧美拉唑(11.8 h)、蘭索拉唑(11.3h)和泮托拉唑(10.1 h),說明雷貝拉唑減少或消除食管酸暴露作用更為顯著。同時羅雁等[5]研究發現,使用PPI期間可出現夜間酸突破(nocturnal acid breakthrough,NAB)現象(與夜間質子泵再生有關),在NAB期間可使食管黏膜保護機制削弱,甚至可以造成食管黏膜嚴重損傷,不利于黏膜的修復。奧美拉唑NAB發生率占50%~70%,雷貝拉唑抑酸作用強而持久,NAB現象發生率低,有利于食管黏膜修復,也是其優點之一。建筑論文發表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治療反流性食管病臨床效果較好,好于傳統PPI藥物奧美拉唑,而且在治療中未發現有嚴重的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好。因此,我們認為雷貝拉唑是較為理想的治療反流性食管病的藥物之一。
【參考文獻】
[1] 羅和生. 重視消化系腫瘤的化學預防[J]. 中華消化雜志, 2005, 25(3) : 129-130.
[2] 姜佳麗, 王 虹, 王敏麗, 等.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 2002, 41(12):822-824.
[3]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 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 2003 ) [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4,8: 221-222
[4] Miner P Jr, Katz PO, Chen Y,et al. Gastric acid control with esomeprazole, lansoprazole, omeprazole, pantoprazole, and rabeprazole: a five-way crossover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03,98(12):2616-2620.
[5] 羅 雁,金玉坤,陸 偉.夜間酸突破現象分析與治療[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26(6):402-404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