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骨創傷的認知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 中醫學 骨創傷 認知傳承 發展
中醫骨傷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古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中華民族祖先,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險劣的生活環境和艱辛的勞動是容易造成創傷的。各種創傷疾病也往往威脅著他們的生存。人類為求得生存,必然要與威脅其生命的創傷疾病作斗爭,去摸索能醫治創傷疾病的方法;經過長時期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了對骨創傷病理病機的認識,并總結出了中醫骨折復位的手法及固定手段[1]。
1 骨創傷病因病機的認識與發展
1.1 亡血耗氣,氣傷則痛,形傷則腫 《靈樞·寒熱病》指出:“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闡述了外傷墮墜出血,對人體正氣的消耗,發生體惰的病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形為實體組織,故而骨折后導致氣機隨之郁滯而出現疼痛,腫脹為先,疼痛在后。透徹地說明了創傷后痛和腫的病機是由于氣血發生了紊亂的結果[2]。中級職稱論文發表
1.2 外有所傷,內有所損 《內經》認為,人體外表組織的受傷,不僅損傷氣血,也必然影響到內臟功能,導致內臟的病變。《素問·刺要論》指出,皮、肉、筋、脈受傷,都分別引起所屬的內臟致病!端貑枴そ浢}別論》還依據肝藏魂,腎主水等關系,說跌仆墮墜而致的驚嚇,會導致肝氣機紊亂,還累及脾的功能,如跌仆溺水,還會影響腎的功能等等。
1.3 惡血留內,發為痹痛 中醫認為血液的運行依賴于氣的動力,而營衛之氣的輸布,又依賴血的運行而得以滋養?梢,氣血的運行與否,關系到整個機體的營養和防御能力!秲冉洝钒岩磺胁±碜兓細w咎于氣血的不運行——凝血(《素問·五臟生成論》)。在《靈樞·癰疽》中指出,邪氣侵入后引起“血凝”,導致營衛不通氣血不運行而發病。因此,創傷后組織的內出血不得消散,《內經》稱為“惡血”。這些惡血停留于肌肉筋骨之內,一方面阻滯衛氣運行于肌肉之間,喪失了衛外功能;另一方面,阻滯氣血運行于局部,引起局部失養。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外邪侵犯,惡血和外邪交結而導致痹痛的癥候!鹅`樞·賊風》說:“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猝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惡血)相襲,則為寒痹”。
1.4 瘀的病因病機 “瘀”的概念形成于戰國,是隨著氣的概念形成以及對氣在人體中作用的認識而產生的!梆觥背鯇懽鳌伴憽保娭凇秴问洗呵铩す艠菲罚骸拔籼仗浦,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呂不韋在此闡明了“瘀”的定義,即“氣郁”、“而滯著”,其原因是氣候陰多。因“閼”可致“筋骨瑟縮不達”,治療的方法可“為舞以宣導之”。認為這種舞蹈或導引有“宣導”氣機的作用。
《說文解字》謂:“瘀,積血也”。朱熹注:“瘀,血敗也”!胺e血”指血液停積不流通,“血敗”指血敗壞不能營養身體。這兩種解釋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瘀”一詞的含義。
《內經》尚無“瘀”詞,卻有類似“積血”、“血敗”的論述。英語論文發表
如《靈樞·賊風》所論跌撲損傷引起“惡血在內而不去”,遇到外邪侵犯“則血氣凝結”。這里所說的“惡血”也即“積血”。
《素問》在“五臟生成論 ”說:“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在“痹論”中又指出:“痹……在于脈而血凝不流”。這里指的“血凝”是外邪引起,也因血凝而形成痹和厥之病。這是“血敗”的一種。
《內經》對創傷、痹痛、骨癰疽、腫瘤等疾病病理的論述,都指出是“惡血”、“血凝”、“血泣”所致。惡血、血凝和血泣也就是“瘀”的實質含義!秲冉洝芬呀洶选梆觥弊鳛椴C的中心,只不過未用這個詞而已。
到漢代,《治百病方》首先以“瘀”的概念,作為創傷內出血后不消散而致腫痛等一系列癥候群的診斷名詞。《神農本草經》也載多種治“瘀血”的藥物。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里論述了多種雜病的病機中心是由“瘀”所致;在《金匱要略方論》列有“血痹”、“瘀血病”等專篇。如張氏認為“五勞虛極”也是“內有干血”所致;“亡血”后出現的“胸滿”、“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等癥狀也是有淤血;婦人產后腹痛也是瘀血為患;至于墜馬筋骨損傷更是瘀血所致的“痛楚”。
“瘀”的形成,一是外傷跌撲出血或吐血,產婦內出血、勞傷等出血引起積血不散;一是外邪(包括六淫、七情、飲食不節)引起血運行瘀滯(即敗血)!梆觥毙纬珊,則阻滯氣血運行,營衛不通,衛外之能力喪失,營養之來源告竭,則形成腫瘤、五勞七傷等一系列疾病。就骨科的創傷疾病來說,無論外傷或外邪的侵犯,“瘀”都是一切疾病病理機轉的核心,這是中國骨科主要的病理學說。
到隋唐時代,認為凡跌撲損傷均可引起瘀血,且一旦有瘀則變生諸癥。《諸病源候論》指出:“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若因墜落損傷,即血行失度,隨傷損之處,即停積;若流入腹內,亦積聚不散,皆成瘀血”(卷四十八,159頁),這是跌墜引起瘀血的機理。藺道人在《理傷續斷方·方論》中提出,凡撲損傷折,骨碎筋斷都可致“敗血壅滯”、“瘀血不散”。在《理傷續斷方·口訣》中認為“凡腫是血作”,即凡外傷引起局部腫脹都是瘀血造成。這些認識,說明了跌撲損傷引起的內出血而成瘀血。
《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卒然致損,故血氣隔絕,不能周榮”。從而出現煩躁、胸悶、腹滿、口渴及創口化膿等癥侯。藺道人則把骨折損傷后的癥候以及各種并發癥都歸于瘀血為患!独韨m斷方》記:“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煩滿不安,癰疽發背,筋肉壞爛,諸般風疾,左癱右瘓,手足頑麻”。又“瘀血留滯,外腫內痛,肢節痛倦”。又“瘀壅滯結,腫不散,或作癰疽,疼痛至甚”。又“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致死”,指出了骨折損傷后的腫痛、煩悶,及至并發癰疽、嚴重的腹脹、大小便不通,乃至死亡,都可以是瘀血引起。藺氏對瘀血病機的理論,還充分表現在他的治療觀點和治療方法上。這是《內經》所形成的瘀的病機在創傷骨科上的具體運用和重大的發揮。自此以后,瘀的病機,成為創傷骨科主要的病理學說。
1.5 折傷專主血論 明清時期,對氣血學說進行了總結性概括,異遠真人在《跌損妙方》指出跌打損傷的主要病機是“氣血不流行”。書中提到,“夫跌打損傷,氣血不流行!我思霸纾朐潞蟛裴t,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難為力矣”。至萬歷年間,李梃《醫學入門》作了概括性論述“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在氣在血之分”。李氏這一概括,道破了折傷后病機所在。清朝張璐在《瘍科選粹》中也提到: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瘀血停積與亡血過多之癥。蓋打撲墮墜,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在《醫宗金鑒》和《傷科補要》中都引述了這一論點,達到了當時對損傷后的病理轉歸在認識上的統一。同時也是對《內經》“有所墮墜,惡血留內”經兩千年的實踐檢驗的再總結,是創傷后病理變化的焦點。也為藺道人“便生血氣,以接骨耳”找到了理論根據,確立了先活血化瘀,也即先治瘀,瘀去新血才生,血生骨才能接的理論!梆霾蝗t骨不能接”指導了骨折治療的全過程,無論從整復、固定和活動以及內外用藥方面,都是圍繞著能否活血化瘀這一病機核心進行施治的。
對于骨折損傷后遺留的疼痛,除了因未能復位之外,明、前清時期還認為,在病因病機上有瘀血不清、氣血已虛以及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或風寒濕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