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增耕地質量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作者:劉武高時間:2016-01-09 10:43:32 來源:www.vortexsignal.com 閱讀次數:982次 ]
【關鍵詞】: 耕地 質量 問題 調查 思考
桃江縣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中下游,為雪峰山余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環湖丘崗地帶。土地是我們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全縣耕地總面積僅有66 萬畝,人口88.48 萬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只有0.746 畝。隨著人口的迅猛增長和城鎮化加劇,我縣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總體質量差,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等現實問題日益顯著,也越來越引起縣委政府的高度關注。綜合分析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縣需要加大新增耕地的投入和開發。但是,新開發補充的耕地由于基礎地力較低,土質粘重,一般不能立即耕種,如果不能立即采取配套措施進行后續耕種培肥,必將造成水土流失和荒地。近年來桃江縣新開發的耕地逐步增多,如何提高新增耕地質量,使新增耕地能夠迅速投入使用和產出農作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 新增耕地質量現狀
1.1 地力分級調查
目前我縣新增耕地面積累計3501.5 畝,已出具耕地質量評定報告的面積為2774.42 畝,占新增耕地總面積的79.24%。其中三級地187.95 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6.78%,四級地774.27 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27.91%,五級地1540.55 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55.53%,六級地271.65 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9.8%,說明我縣新增耕地等級比較低,質量不高。(表1)
1.2 化驗結果調查
補充耕地項目理化性狀調查顯示,pH 值平均為4.9,有機質平均為20.9 g/kg,堿解氮為100 mg/kg,有效磷為6.9mg/kg,速效鉀為69mg/kg,緩效鉀為264 mg/kg,說明我縣新增耕地呈強酸性,有效養分含量偏低,大部分新增耕地理化性狀較差,需要進行改良和培肥基礎地力。(表2)
1.3 障礙因素調查
我縣30 個新增耕地項目的障礙因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瘠薄培肥型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積的61.07%,坡地梯改型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積的11.91%,灌溉改良型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積的13.71%,漬澇排水型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積的4.14%,無明顯障礙型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積的6.77%,障礙層次型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積的2.4%,說明我縣新增耕地主要障礙因素為瘠薄培肥型,后續培肥問題是重中之重。(表3)
1.4 坡度調查
我縣30 個新增耕地項目的坡度調查結果顯示,坡度在0 ~ 5 度范圍內有5 宗,占新增耕地面積的17.54%,坡度在6 ~ 10 度范圍內有3 宗,占新增耕地面積的14.67%,坡度在11 ~ 15 度范圍內有3 宗,占新增耕地面積的16.10%,坡度在16 ~ 20 度范圍內有9 宗,占新增耕地面積的40.16%,坡度在21 ~ 25 度范圍內有10 宗,占新增耕地面積的11.54%,說明我縣新增耕地整體坡度較大,如果不進行梯壁夯實,導致的后果就是造成水土流失或荒地。
2 原因分析
2.1 質量意識淡薄
新開發的耕地質量建設項目屢有破壞表土層現象,項目建設單位耕地質量保護意識淡薄,只考慮增加耕地數量,改善生產條件,片面強調加快工程進度,減少工程成本,未考慮保護和提升新增耕地質量,致使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表層土壤遭到破壞,新增耕地質量明顯下降。
2.2 補充地塊質量差
各種建設用地絕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區的良田沃土,而開墾的耕地則大多是在山區、丘陵或灘地,新增耕地基本上沒有形成耕作層或耕作層很薄,土壤肥力低,而且地面坡度較大,梯面不平整,梯壁沒有夯實,漏水漏肥嚴重,再加之絕大部分新增耕地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續培肥措施,致使新增耕地質量明顯不如被占耕地質量。其代表土樣經桃江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站檢測,所檢項目(pH 值、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與對照土樣比較,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均大幅度下降,其土壤肥力明顯降低。
2.3 后續培肥措施不力
新增的耕地由于基礎地力較低,表層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難以種植和產出農作物,故很少落實耕種;相關部門和單位沒有完全落實后續耕種培肥補助經費;項目建設單位只考慮短期投資收益,沒有考慮長遠規劃;權屬單位或承包經營者在新增耕地后續培肥措施和方法上很少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去做, 故提高新增耕地質量收效甚微。
2.4 土壤呈酸性狀態
新增耕地表土層土壤pH 值平均為4.9,呈強酸性,全縣大部分土壤均呈酸性的狀態。
降雨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強烈,鈣鎂、鉀等堿性鹽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很少采取施石灰、燒火糞、施有機肥等傳統農業措施改良土壤,以及施用尿素、碳銨都會造成土壤酸化。
3 提高新增耕地質量的途徑與方法
3.1 提升土壤有機質
通過下列途徑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1、增施有機肥。堆肥、漚肥、餅肥、人畜糞肥、塘泥、河湖泥等都是良好的有機肥。2、提倡秸稈還田。3、糧肥輪作、間作,用地養地結合。4、栽培綠肥。主要綠肥品種有紫云英、苜蓿、綠豆、肥田蘿卜等。
3.2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種、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
一是測土,取土樣測定土壤養分含量;二是配方,經過對土壤的養分診斷,按照莊稼需要的營養“開出藥方,按方配藥”;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法科學合理的運用,能夠充分發揮其增產、增質、培肥地力的作用。
3.3 合理間套輪作
合理間套輪作對土壤肥力及土壤理化和生物學性狀影響極為深刻,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生物學措施,可實現作物穩產、高產,具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保證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確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合理間套輪作方式:油菜/ 蠶豆,玉米/ 辣椒,玉米/ 大豆,套種甘薯、南瓜、綠肥等。合理輪作:禾谷類作物與經濟作物、豆類作物輪換或與綠肥作物輪換等。
3.4 改良土壤酸性
3.4.1 改良劑的運用
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石灰石粉是改良酸性土壤傳統和有效的方法。使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活性酸和潛性酸,生成氫氧化物沉淀,消除鋁毒,迅速有效地降低酸性土壤表層的酸度,底層土壤酸度變化不大,還能增加土壤中交換性鈣的含量。但頻繁地通過施用石灰來調節土壤的酸度可能會加劇土壤的復酸化;而且過量施用石灰有可能抑制作物的生長;此外, 由于石灰在土壤中移動性不高,長期、過量施用石灰會造成表層土壤的板結,并且會引起營養元素的失衡。
3.4.2 有機物質改良模式
土壤中施用有機物質不僅能提供作物需要的養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還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繁殖過程,分解出大量的生物酶,生物酶就可以破開被土壤膠體吸附的氫離子,從而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并且可以增加其他有益元素離子對土壤膠體的吸附,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還有有益微生物在土壤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膨松土壤,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加大土壤中氫離子和空氣的交換,從而使已經酸化的板結的土壤得到恢復。用作改良土壤的有機物料種類很多,在農業中取材也比較方便,如各種農作物的莖稈、家畜糞肥、綠肥和草木灰等。
3.4.3 減少外源酸的的進入量
主要是煤的脫硫技術和汽車尾氣改造技術的提高和運用。還有減少化學肥料中含銨態氮的使用,通過合理施肥,減少肥料在使用中的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比如說氮肥帶狀施用要比撒施造成的土壤酸化程度小)。
4 提高新增耕地質量的建議
4.1 加強宣傳培訓
農業部門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新增耕地質量宣傳培訓活動,如運用報刊、電視、網絡、連環畫、廣告標語、廣告宣傳車等宣傳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以保護和提高新增耕地質量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組織開展新增耕地質量座談會、培訓會、辯論會、現場觀摩會、現場指導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提高相關部門及人員的新增耕地質量建設意識,使新增耕地工作以質量建設為中心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4.2 加強協調與監督
農業、國土、財政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協調與配合,從選址、立項,招投標、工程建設、質量評定、耕種培肥、資金管理等各環節全方位實施跟蹤、檢查、監督,及時發現質量問題,及時返工糾差,確保新增耕地質量符合要求。
4.3 增加經費投入
加強我縣新增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加快土地“熟化”進程,確保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落實耕種和地力培肥,充分發揮項目投資效益,根據《湖南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和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農業廳《關于省投資土地開發項目新增耕地發放耕種補助經費的通知》(湘國土資發[2013]36 號) 文件要求,建議縣投資土地開發項目新增耕地實施耕種培肥補助。
【參考文獻】:
[1] 《桃江統計年鑒》2013 :6-7.
[2] 王寧,李九玉,徐仁扣。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安徽農學通報,2007,13(23):48-5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