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及學科發展情況,論述了我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及措施,探討了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關鍵詞: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
1我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及學科發展概況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為了適應我國農業和種子產業發展的需求而誕生的新專業。2002年,中國農業大學率先申報建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隨后,我國一些農林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相繼開設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據初步統計,2010年,全國開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或方向)的院校共有29所,其中培養本科層次的有25所,碩士層次的有l4所,博士層次的有ll所。
2我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安徽農業大學于l979年成立種子教研室,l985年開始招收種子專科(二年制),1997年開始招收農學專業種子方向2000年開始招收種子工程高職(三年制該專業2001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01年開始招收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種子科學與技術方向碩士研究生,2004年開始招收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申報設置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2008年,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我校首批5個一本專業之一開始招生。目前,招生計劃由2008年、2009年的每年40人增加到20l0年的6O人,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學校高度重視和扶持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該專業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依托農學院作物學級學科博士點和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長期開辦種子專科和農學專業種子方向的經驗積累,我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較強的教學力量和較好的教學條件,具有…定的學科優勢和特色。
2.1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1)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為指導,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為主題,圍繞培養能夠主動適應我國種子行業科研、生產與經營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高級人才的目標,全面改革課程體系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材體系建設和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經過3~5年的教學實踐,力爭將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辦成具有自身特色,在國內農林院校中具有較高水平,適應種子產業發展需要的種子類本科專業。
(2)基本原則。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更新為先導,以教學內容改革和構建新型課程體系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教材體系建設和實驗實習基地建設為重點,逐步構建起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富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主動適應現代種子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加強實習環節的指導,強化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用性和實踐性,走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2.2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及措施(1)專業發展規模與培養人才類型。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計劃每年招生60人,并根據種子行業發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辦學條件,適當調整招生規模。培養人才的類型包括:企(事)業管理型;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與檢驗技術型,營銷型;科研教學型和自主創業型等。
(2)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方案。圍繞“寬基礎”、“高素質”、“能力強”、“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人才”等幾個要點,構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我校干2005年開始實行學分制本科教育,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2008年開始招生,因此,我們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制訂并修訂了學分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本專業培養具備作物育種、種子研發、種子生產、種子貯藏加工、種子檢驗、種子營銷、種子管理和貿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種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企業和單位從事與種子有關的技術與設計、研發與推廣、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高級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生物科學與技術、作物育種、作物栽培、植物病理、農業昆蟲、農業機械化、種子生理生化、種子生產、貯藏加工、檢驗、經營管理以及企業運作需要的成本會計、市場營銷、商法、公共關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受到作物新品種選育、種子研發、種子生產、貯藏加工、檢驗、營銷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科研創新、作物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種子生產與經營、市場營銷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課程體系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進行構建和優化。從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將來適應社會的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適當減少必修課程門數,加強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實驗課均獨立開設,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大實驗。本專業要求最低修讀3l0學分,其中課內教學不低于250學分,實踐教學不低于60學分。課程類別包括公共基礎課(1ll學分,其中,免費修讀10學分)、學科基礎課(59.5學分)、專業核心課(32學分)、任選課(47.5學分,其中,專業選修課25學分,素質教育類22.5學分)、實踐課(60學分,其中,課程實踐l6學分,專業實踐37學分,思政實踐3學分,素質拓展4學分)。課程學時按理論課10學時/學分,實驗、實習20學時/學分計算。
專業核心課和實踐課是體現專業特色的主要課程。本專業核心課有14門,包括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物學實驗、種子檢驗學、種子檢驗學實驗、種子生產學、種子貯藏加工學、種子經營管理學、作物栽培學總論、作物栽培學總論實驗、作物栽培學各論、作物栽培學各論實驗、作物育種學總論、作物育種學總論實驗、作物育種學各論等課程。本專業實踐課有2ofq,包括軍訓、作物栽培學總論實習、作物栽培學各論實習、作物育種學總論實習、作物育種學各論實習、植物分類學實習、種子生產學實習、種子貯藏加工學實習、種子經營管理學實習、作物育種綜合性、設計性大實驗、種子綜合性、設計性大實驗、專業綜合實踐、專業綜合能力訓練與測試、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實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形勢與政策教育、入學教育和就業指導實踐、社會實踐、科研活動、文化素質活動等課程。
(3)加強教學改革和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積極推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與研討,加強種子貯藏加工學、種子經營管理學、植物檢疫學、植物組織培養等課程的建設及教學改革,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考核方法,改變過去單純以課堂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標準的做法,除筆試外,采用口試、答辯和現場測試、操作等多種考試形式,把實驗、實習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把學生在仿真的職業環境中的實際工作能力,作為考核的重要標準,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我校與種子企業聯系廣泛的優勢,積極主動地“走出去,請進來”,密切與種子企業、種子基地聯系與合作,通過立項、簽訂合約等形式,聯建、共建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產學研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仿真的環境,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技能。邀請企事業單位的專家、科技人員參與專業教學改革實踐和教學質量的評估工作,培養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繼續完善種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及相關實驗室,增添新的儀器設備,增加種子加工與貯藏設備、組織培養設備等,加強實驗室管理。
加強科技創新,不斷開拓研究領域,按照種子產業化思路調整科研結構,強化育種科研體系建設和種子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突出我校作物育種的科研優勢,推動我校種子學科的建設。按照外出進修和科研鍛煉的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水平;按照學科發展要求,進一步培養和吸引高層次人才,優化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加強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的建設。
3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由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制度、培養方案、過程諸要素構成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過程與運行機制的總稱。簡單來說,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的合成系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至2020年)》提出:“要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依據《教育規劃綱要》的有關精神,按照我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的要求,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我們探討提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1—2—3-4”人才培養基本模式,即“一個基本目標、兩條基本路線、三種基本能力、四類基本成果”。
3.I確定一個基本目標
即培養具備作物育種、種子研發、種子生產、種子貯藏加工、種子檢驗、種子營銷、種子管理和貿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能在種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企業和單位從事與種子有關的技術與設計、研發與推廣、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高級人才。
3.2提供兩條基本路線
即實現目標的兩種基本途徑或畢業去向,一是讀研,二是就業(1)積極鼓勵學生爭取讀研。本專業為一本專業,生源質量相對較好。因此,我們積極鼓勵將來想從事科研和教學等工作的學生準備考研,尤其是爭取考種子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并盡力為他們創造條件,希望他們將來能成為更高層次的種子領域人才。
(2)多渠道幫助畢業生就業。采取多樣化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求職意識,多渠道幫助學生就業。本專業就業面較寬,就業去向有種子公司、種子管理部門、農業類公司、農場、農業行政部門、科研與教學部門、相關涉農單位、自主創業等。
3.3培養三種基本能力
即自我管理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相比較其他各方面能力而言,這三種基本能力是當代大學生較為欠缺而需要加強鍛煉的能力。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處理事務能力、自我學習和知識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面對現代社會知識爆炸式增長的環境,教育已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是培養探索創新能力的基礎。我們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在團結協作、探索創新能力訓練方面,我們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做法深受學生歡迎。一是鼓勵和支持學生結合專業綜合實踐積極申報校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同時,也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植物種子標本的收集、制作與利用”項目,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差異以及學校假期,收集各種植物種子,然后帶回學校整理制作實體種子標本和電子標本;“優質無公害鮮食玉米、毛豆等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項目,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支持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優越條件,讓學生無償承包校農場專門劃出的一部分土地,從選用購買優良品種種子開始,到整地、播種、施肥、管理直至產品收獲,然后自行到農貿市場、飯店等地銷售。二是在大一至大四不同階段舉辦不同主題的交流研討會。我們制訂并正在實施“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一至大四階段交流研討會計劃”,交流研討的主題包括:大學生管理與自我管理、專業及人才培養方案解讀、大學學習與生活、大學四年規劃、考研之路、素質拓展與能力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訓練、大學學習方法、校外專家系列報告、學習與事業經歷、考研輔導、就業指導與求職經驗、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大學四年收獲與感悟、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等方面,針對不同的主題分別邀請不同層面人士作報告,有本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分管教學的院長、心理學老師、專業負責人、教師代表、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代表、學生干部代表、高年級同學代表、班級同學代表、畢業校友代表、考研輔導班老師、種子專家代表、種子企業經理代表、種子管理部門負責人代表等。
3.4取得四類基本成果
(1)專業學習成果。主要包括: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專業獎學金、國家及社會各界提供的獎學金等。其中,“學位證書”是最基本的成果,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取得,即要求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學分。
(2)素質拓展成果。主要包括:各類比賽、競賽、業余愛好、科研活動、創新和創業活動等獲獎證書或榮譽,以及公開發表的文章或論文等。
(3)輔助技能成果。主要包括:英語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駕駛證、其他各類資格證書等。輔助技能成果有利于畢業后更好地就業和創業。
(4)信仰奉獻成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入黨,優秀團員、優秀學生干部l義工服務、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活動、創先爭優活動、無償獻血、奉獻愛心等榮譽或事跡。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培養“感恩”和“包容”的胸懷。
四類基本成果指的是四大類,每類又包括若干方面的具體成果,要求學生每類中至少能夠取得l項具體成果。學生在大學階段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體現。將成果分類并具體化,目的在于引導和支持學生在注重個性發展的同時,盡可能全面發展,但不等于要求各方面平行發展,即“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l一2-3—4”人才培養基本模式,構成人才培養的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整體,使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具體化,人才培養方法和過程則隱含其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顯然,由于我校開辦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時間較短,該模式還有待于進一步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