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通過對我國沿海地區與中部、西部、周邊國家越南、印度的投資環境比較,分析我國不同地區之間,以及不同地區與周邊國家之間的FDI區位優勢,提出我國中西部地區應抓住機遇,更好地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FDI轉移,以加快工業化進程,化解就業壓力。
關鍵詞 FDI 區位優勢 產業轉移
一、我國東部FDI向中西部及周邊國家轉移的現狀
由于外商直接投資(FDI)有利于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我國一直重視對FDI的吸引和利用。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勞動力成本低廉,吸引外資的政策優惠,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國家。雖然FDI發展迅速,但FDI在我國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從區域分布來看,85%左右的FDI分布在以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
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相對優勢有所上升,引導外資轉移的市場條件開始形成,而且政府因勢利導,加大了引導和鼓勵力度。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FDI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集中投向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和重慶等地,尤其是上述省市交通便利、信息溝通快捷、勞工成本較低的中心經濟區,成為吸引沿海地區FDI的新熱點。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分別為66.2和74.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6.4%和79.8%,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12.8和56.2個百分點。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FDI除了向中西部轉移外,也謀求向周邊國家轉移。《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是中國和印度,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吸引力增強。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外資企業轉移投資的目標地。尤其是以印度、越南為代表的周邊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FDI的政策,對我國沿海地區的FDI有一定的吸引力。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以來,外商直接投資發展迅速。1990-1995年外商投資額僅為25.41億美元,1999年上升到21.68億美元。隨著印度吸引外資政策放寬,政府制定了較多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21世紀以來,印度外商直接投資額呈現出跳躍式增長態勢。2001年投資額達54,72億美元,是1999年的近三倍。2007年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229.50億美元。顯然,21世紀以來,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規模擴大,發展速度加快。越南自1986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治和社會穩定,國際和周邊環境良好,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外資政策比較寬松,投資環境不斷改善。1990年外商直接投資只有1.8億美元,2001年達到12億美元,2007年為67億美元,對越南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6%,為國家財政提供收入15億美元,創造120多萬個勞動就業機會。外商投資有力促進越南經濟結構的轉變,推動重點經濟區的形成。
二、我國東部、中西部及周邊國家區位優勢比較
(一)經濟發展水平
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規模和成長潛力越大,對FDI的吸引力就越大。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水平或市場規模與FDI流入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外商更愿意選擇市場容量較大的地區,以便接近消費者和要素市場,減少運輸成本,獲得有關市場需求的信息。經濟發展水平可由GDP和人均GDP來衡量。表2顯示我國東部、中西部及周邊國家2001-2007年的GDP與人均GDP。
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GDP總量和人均GDP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東部沿海地區面積占全國的13.5%,卻集中了全國人口的4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的60%。2001年,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為1604美元和698美元,東部是中西部的2.3倍。而到了2007年,這一差距進一步拉大,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為4150美元和1410美元,東部是中西部的2.9倍。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迅速,2001年的GDP總量為4778.49億美元,2007年過萬億美元,達到了11768.90億美元。GDP增長率保持在7-8%左右,其中2006年達到了10%。但印度由于人口眾多,2001年人均GDP只有463美元,但2007年上升到1046美元。一些投資機構在關于印度的研究報告中認為印度經濟具有內在的動力,并證實印度具有經濟發展潛力。同期,越南的經濟也保持高速增長,近年來GDP增長率保持在7-8%左右,遠高于東盟其他國家,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越南的人均GDP從2001年的415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806美元,六年間幾乎翻了一番。雖然印度和越南經濟上取得重大成就,但與我國中西部相比仍有劣勢,與我國東部的差距就更大。
(二)市場開放程度
市場開放程度是影響FDI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需要對東道國市場、法規、經濟和文化等因素進行全面的了解,外商面臨著較高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開放程度越高,與國外的聯系越緊密,外商對該地區的了解就越深入。較高的市場開放程度會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FDI。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貿易額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該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開放程度。
從表3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市場開放程度遠遠高于中西部。2001年東部沿海的進出口貿易額為4701.26億美元,中西部地區只有396.43億美元,東部和中西部的貿易依存度分別為61%和7%,東部是中西部的9倍左右。但隨著我國中西部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2007年中西部的進出口貿易額發展到1805,14億美元,貿易依存度達到了16%,比2001年大幅度提高。
印度獨立后一開始對外貿實行直接管制,20世紀90年代對外貿政策進行調整,采取促進出口的政策,目前進一步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來促進外貿的發展。2001年印度的對外貿易額是1261,86億美元,外貿依存度是27%,2007年對外貿易額提高到5399.9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到46%。印度的對外貿易在七年間增長了三倍多,市場開放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越南已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對外貿易保持較快發展。2001年越南的對外貿易額是364,46億美元,外貿依存度是112%。2006年11月7日越南正式加入WTO,同年12月9日美國給予越南永久正常貿易國待遇,另外越南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多項經貿合作協定,這些都有利于越南對外經貿的發展。2007年越南的對外貿易額達到了1146.41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高達167%。
(三)基礎設施
完善、健全的基礎設施可以把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階段聯合成統一的整體,有利于外資企業降低運輸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投資收益,基礎設施越完善,對FDI的吸引力越大。
由于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投資能力有限,其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數量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劣勢。以交通運輸設施為例,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綜合密度為29公里/平方公里,而東部地區為1597公里/平方公里,是西部的55倍;西部地區的鐵路密度僅為東部地區的17%。但是基礎設施條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速,交通運輸狀況改善,水、電、通訊等供給能力的提高,中西部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會增強。
印度的基礎設施已成為引進外資的瓶頸。印度自獨立以來,雖然在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其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有的基礎設施已不能滿足需要。例如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得印度目前所有的港口都出現了擁堵狀況,印度糟糕的電力狀況使得公司的生產附加值損失達9%。從表4中可以看出,2006年印度的電話線和互聯網用戶都遠遠低于中國的水平。印度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降低了外資的投資意愿。
越南的地理位置優越,有3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全國半數以上的省市臨海。越南海港較多,陸路直達中南半島其他國家,交通非常便捷。越南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鐵路總長約2671公里,公路總長約22萬公里,水路總長約1.1萬公里,全國共有機場90個。截至2007年底,越南固定和移動電話用戶率為每百人34部,互聯網用戶為每百人2l戶。雖然越南政府一直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越南的交通等基礎設施仍較為落后,高速公路建設較差,鐵路只是米軌,無法重載,速度也很慢。越南較為落后的基礎設施導致外商投資成本較高,對吸引FDI不利。
(四)政府效率與政策環境
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對FDI有較大的影響,政府效率越高,外商直接投資的成本就越小,進而收益就越大。政策環境也是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因素。一個地區給予外資的優惠政策越多,對外商的吸引力越大。
根據地方政府的人員規模、工資規模、支出規模和消費規模等指標衡量的政府行政效率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政府行政效率比中西部地區高。中西部地區政府機構龐大,行政能力較弱,行政效率較低,這勢必增加當地政府的負擔,不利于吸引外資。在外資政策方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就得到大量優惠政策,為大規模吸引外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如20世紀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給予了外資很多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FDI,如15%的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免征地方所得稅、“兩免三減半”等。不過,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也制定了相當多的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從而促使FDI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
20世紀90年代后,印度改變了以往對FDI的限制,實行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鼓勵政策。近年來,印度放松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外國直接投資的領域,放松對技術進口的限制。另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體系日臻完善,法規不斷合理,管理機構逐漸完備。雖然印度的經濟體制在逐步完善,但在引進利用外資方面,一些制度性的障礙依然存在。如印度的一些政府部門工作效率低下,影響了其投資環境。
越南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越南于1987年制定了《外商投資法》,2006年7月1日實施內外資統一的新《外商投資法》,擴大了外商投資的自主權限,增加了投資形式。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強,外商投資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專門設立外國投資管理局,同時簡化政府審批手續,下放審批權限。但越南在吸引外資政策的具體執行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是吸引外資政策不夠透明,另一方面是外資申請手續繁瑣。
(五)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是FDI在區位選擇上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勞動力包括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力質量兩個方面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擁有豐富而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比其他地區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上更有優勢。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造成了我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市場不僅從數量還是從質量都優于內地。但是近年來,長三角、珠三角的勞動力市場求大于供,特別是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得企業用工成本又有所增加。以職工平均工資衡量的勞動力成本顯示,東部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遠高于中西部。我國中西部較低工資成本也是東部沿海FDI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勞動力質量是外商直接投資極為看重的一個因素,東部沿海地區擁有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產業工人和科研技術人員的素質較高,這也是一些技術密集型的外資企業寧愿選擇工資成本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因。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勞動力資源豐富。據印度科技部統計:印度擁有2億知識分子,2007年15歲及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66%;目前在研發機構中從業人員達30萬人,其中30%從事研發工作;印度擁有工程師類技術人才約200萬,每年還有30萬工程師從學校畢業,居業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另外英語是印度商業語言,會講英語人數居世界第二位。但印度的勞動用工制度十分嚴格,解雇工人非常困難,印度工會的勢力也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力成本。而且印度在勞動生產率方面也比較落后,據測算,盡管平均工資比中國低25%左右,但每個工人的產出卻比中國低50%。
越南勞動力資源豐富,現擁有8600多萬人口,65歲以上人口只占5.6%,勞動力人數占總人口的60%,平均年齡只有24.5歲。全國人口識字率已經達到了94%,大多數人完成高中教育,是東盟國家中人口識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今后的若干年里,越南會一直擁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相對于正在步入“老齡化”的中國,越南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將愈發明顯。越南的勞動力很廉價,月平均工資約55美元,河內和胡志明市勞動力月平均工資為120-136美元。一般工人的月薪只有35-130美元,技術和業務人員的月薪也只在100-140美元左右,中層管理人員的月薪在250-400美元左右。
(六)產業聚集
產業聚集可通過多種途徑,
如降低成本、加劇競爭和促進創新來提高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并形成對區域外企業的吸引力。產業聚集對FDI的區位選擇有著重要的正面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城市和行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方面。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吸引和利用外資起步較早,已形成了良好的產業聚集效應。如長江三角洲地區憑借較高的經濟增長活力,成為資金流、人才流、商品流、技術流和信息流交匯之地,并形成產業群落、企業群落與市場群落之間相依相伴、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珠江三角洲地區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便利的進出口條件,加工貿易得到大力發展,其特定的產業集聚吸引了大量相關的FDI,成為世界IT產品的主要加工基地之一。從我國各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集群起步早、發展快,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發展明顯滯后,這也是FDI偏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產業聚集程度只在少數行業較高,大部分行業的聚集程度較差。印度的服務業比重遠高于第二產業,其中軟件業的發展最為突出。據印度全國軟件和服務業企業聯合會的報告,印度以技術支持服務、研發和軟件制造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占到印度國民生產總值的4.8%。據統計,2004-2005年度,印度信息技術及相關服務業的年產值為280億美元,軟件、信息技術服務及相關服務業占78.7%。印度信息技術產業聚集程度較高,班加羅爾已成為印度軟件之都,被譽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這種聚集效應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的信息技術企業,極大地增強了印度在引進FDI方面的優勢。信息技術產業成為目前印度引進FDI的關鍵產業。
越南的產業聚集程度較差,對FDI的吸引力不強。最初由于基礎設施落后,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FDI流入基礎設施領域,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更多的國外資金開始投資于越南的房地產業,FDI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比例很高。1998年以后,通過政府加強對外資結構的調整和引導以及市場自身的調節和發展,使投資結構得到逐步改變,投向工業領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通過對我國東部、中西部、印度和越南吸引外資的區位優勢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
第一,我國東部與中西部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基礎設施、政府效率與政策環境、勞動力素質、產業聚集比中西部強,勞動力成本比中西部高。
第二,我國東部與印度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市場、基礎設施、產業聚集比印度強,勞動力成本與素質與印度持平,政府效率與政策環境比印度弱。
第三,我國東部與越南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基礎設施、產業聚集、政府效率與政策環境比越南強,勞動力素質與越南持平,勞動力成本比越南高。
第四,我國中西部與印度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基礎設施比印度強,勞動力成本與素質、產業聚集持平,政府效率與政策環境比印度弱。
第五,我國中西部與越南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基礎設施比越南強,勞動力成本與素質、產業聚集、政府效率與政策環境持平。
三、促進FDI向我國中西部轉移的對策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周邊國家FDI的綜合配套能力相對不足,產業鏈不完整,成本優勢不明顯,東部沿海FDI向周邊國家尚未形成大規模的轉移趨勢。因此,我國中西部地區應抓住機遇,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領域和范圍,為外資進入創造良好環境,更好地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FDI轉移,以加快中西部工業化進程,化解就業壓力。
(一)重視利用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在產業上表現為發達的現代產業部門與落后的傳統產業部門并存,在地域上表現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并存。這就意味著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應當重視利用外資企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當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起來,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遇到挑戰,沿海勞動密集型的外資企業謀求外移時,中西部廣大地區卻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因此,只有認識到我國的特殊國情,認識到利用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性,才能排除中西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FDI的顧慮,制定出大膽吸收沿海FDI轉移的政策,促進沿海FDI向中西部轉移。
(二)明確由中部地區承接沿海FDI轉移
東部沿海地區的FDI在向中西部轉移時,應明確轉移的重點區域。就中部和西部相比,中部具有較低的物流運輸成本,且產業和企業配套能力、市場環境、基礎設施等具有優勢。因此,在區域競爭上,中部綜合優勢較明顯,明確由中部地區承接沿海FDI轉移更現實。如果我國區域政策不明確,容易造成中部和西部相互競爭的局面,導致外資轉移分散,難以形成聚集效應,降低沿海FDI轉移的效益,進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外資向我國周邊國家轉移。
(三)促進中部地區形成集聚效應
東部沿海FDI向中部地區轉移的關鍵在于中部能否形成集聚效應,降低FDI的轉移成本。FDI分散轉移會造成企業過高的成本,因為分散在新區域的企業面臨的市場規模太小,產業鏈不完整,區域企業整體配套能力不足,中間產品投入成本太高,這樣會導致外部不經濟。因此,應致力于培育中部區域中心,作為承接沿海FDI轉移的核心區域,促進中部地區形成集聚效應。目前,中央已經決定把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國家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作為國家統籌城鄉配合改革試驗區,這些區域通過政策傾斜可以形成沿海FDI轉移的中心區域,產生集聚效應,降低FDI轉移的成本。
(四)在中部地區培育完整產業鏈
完整的產業鏈是中部地區吸引沿海FDI轉移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中部地區產業鏈不完整,產業和企業配套能力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沿海FDI的轉移。因此,中部地區在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承接沿海FDI轉移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當地原有的產業基礎,在吸引主導產業進入的同時,注意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迅速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提高產業配套能力,進而形成沿海FDI轉移和中部地區產業鏈完善的良性互動。
(五)降低中部地區FDI的投資成本
目前中部地區在投資環境方面的劣勢仍非常明顯,因此努力降低FDI的投資成本,提高FDI投資回報率是中部地區吸引FDI的關鍵。首先要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推動物流業的發展,減少乃至取消道路收費,規范運輸市場秩序是重要手段。其次要降低勞動力成本,中部地區必須消除勞動力流動障礙,促進敬業競爭,增加政府在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就業能力方面的投入,保持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優勢。再次要降低土地成本,中部地區政府應該控制投資經營用地價格的過快上漲。此外,中部地區加快體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效率,增強金融支持能力,也有利于降低FDI投資成本,增強對沿海FDI轉移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肖文、林高榜:產業集聚和外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一基于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視角,《國際貿易問題》,2008年第7期。
桑百川、王拾:外商撤資的原因與演變趨勢,《國際經濟合作》,2007年第ll期。
韓琪、陳幸玉:中國與印度利用FDI比較分析,《國際經濟合作》,2007年第9期。
綦建紅、李鴻:中國與印度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與啟示,《亞太經濟》。2007年第4期。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