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研究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四環節教學法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基于對中國近代史特點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歷史問題亮點、熱點、轉折點,闡明論透,嘗試構建起一套能伸展個性,供多樣性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學方法上采用“多讀、精講、勤論、及時寫”為主的開放型教學方法。故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應遵循四環節教學法,從教學中的四個重要環節入手,進行徹底深入的改革,使歷史學本科生真正從一味接受知識轉向研究型的學習狀態,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研究型人才 四環節教學法 中國近代史教學
中國近代史課程是高校歷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但面對于目前的社會變革,放眼今后的人才需求,該課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顯得很陳舊。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近代史研究與教學工作者們開始著手對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并在實踐中做了探索,把傳授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品德作為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結合我校的生源狀況與學生學習的情況,歷史專業學生學習方面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知識面較窄,二是實際能力較弱。故中國近代史教學應遵循四環節教學法,從教學中的四個重要環節入手,進行徹底深入的改革,使歷史學本科生真正從一味接受知識轉向研究型的學習狀態,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所謂四環節教學法即教學以“閱讀—講授—討論—寫作”四個環節為基本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教學的核心目的,一改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法,注重運用多元化教學理論,因材施教。學生能力包括攝取知識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故應將“閱讀—講授—討論—寫作”四環節教學與提高學生的“讀—思—講—寫”能力緊密結合,努力培養出研究型的歷史學本科生。拙文擬從四環節教學過程深入分析中國近代史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成效。
一、閱讀環節——攝取知識能力的培養
閱讀環節即是本科生所應具備的基本學習能力之一。閱讀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形成好讀書、讀好書的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讀書興趣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攝取知識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自學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
在閱讀環節中,具體應該做到:一是向學生介紹閱讀書目,其中強調必讀書目。在“導言”部分講授“中國近代史文獻資料介紹”。在講授每個專題前,圍繞所講問題還給學生介紹參考書目與論文,便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書籍和了解學術動態;二是要求學生在一段時間范圍內讀一本專業書。要求學生到校圖書館借一本專業書,再由學習委員把學生借閱的書目匯總,教師根據書目隨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以達到了解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學生在閱讀之后,還應寫讀后感,以保證自學質量;三是要求學生讀專業學術論文,并做好讀書筆記,一邊更好地了解某些問題的學術動態。在講到近代史上的每一章或某一大問題時,應該提前告知學生去查閱與搜集關于此問題的研究成果與學術動態。然后在課堂上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即讓學生介紹研究成果與動態。比如:在學習“太平天國農民運動”一章時,可將內容歸結為幾個專題,并讓學生查閱總結研究成果與動態,像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政權性質、評論《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或者作對洪秀全、楊秀清等歷史人物的述評等。在講之前先請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綜述,并將發言者給予評價分析,側重于鼓勵性的評價,并將其觀點記錄在案,作為討論成績記入成績冊,使學生重視這一重要的步驟。做到把學生的主體性貫徹到研究性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之通過閱讀環節的學習進行自主探究,真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一步從學習型向研究型學習發展轉變。
二、講授環節——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更新
無論是傳統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改革后的中國近代史教學,講授環節都是至關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講授環節旨在傳授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專業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研究興趣與能力。在講授環節中,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改進與更新。
第一,調整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內容應該把握兩個標準,一是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二是與中學歷史知識的銜接,避免與課本內容的重復。在這兩個標準下整合原有的課程內容。“近代的歷史,既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難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爭史和光榮史’。[1]根據這兩條線索,可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列為兩大專題:一是“資本主義侵華史”;二是“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史”。前者包括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后者包括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等。這樣就把分散在各章的紛繁復雜的內容集中起來講授,從而使學生對這兩大問題有整體印象和全面認識。
第二,改進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方法。合理的教學內容必須仰仗于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內容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在教與學這一互動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就必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造性地進行教學,這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筆者認為更新教學方法應把握以下三點: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意識。長期以來形成的“專才教育觀”、“知識質量觀”以及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觀等,難以全面適應素質教育和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師應揚棄傳統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意識。歷史學科實施創新教育,有其自身特殊的學科優勢。歷史學陳述的是人類社會從古到今的演進過程,這種演進教程的每一個階梯都包含著不同質和量的創新。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
人類社會的一部創新史。近代史教材中可供挖掘的創新教育素材很多,例如一批批仁人志士不停地介紹西方新理論、學習西方新技術、引進西方新制度,這些內容對學生創新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他們自強不息、不斷求新的精神,也會轉化為學生的創新動力。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與歐美等國家的學校相比,我國傳統教學風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強調教師教學要“忠于教材”。因此,教師不敢把有爭議的問題拿到學生面前,也不將史學研究新觀點、新成果介紹給學生,久而久之,養成學生唯書、唯師的心態,不敢懷疑傳統、不敢懷疑書本,不敢挑戰權威。這種教學模式無疑難以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新型人才。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用以下兩種方法來設計教學內容、組織課堂教學較為合理適用。一是重點問題專題式講授法。歷史學科的內容不象哲學那樣具體、抽象,也不像數理化那樣有許多概念、原理,而歷史教材是用平實的語言敘述的,豐富生動而易于理解。將教學重點放在講述新增內容和重點問題上,如在講授兩次鴉片戰爭時,重點分析了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講述資產階級維新運動時,著重講授維新派的群體特征和維新變法理論。對某些問題還打破了課本章節的順序,作專題式講授,如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課本中一般在“洋務運動”一章講,但由于民族資本19世紀70年代出現后,就與近代史同步發展,可以把民族資本的產生、發展及特點一次性完整地介紹給學生。重點問題專題講授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整體把握和深入了解。二是爭議問題學術式講授法。中國近代史有爭議的問題頗多,研究也空前活躍,近些年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在設計講授內容時,及時把這些學術信息帶到課堂,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予以介紹。在講授第一講“導言”時,專題介紹中國近代史研究概況,包括研究的重點問題與研究的領域、新課題;在講授“太平天國”時,介紹史學界對楊秀清、李秀成等人評價的觀點等。這種學術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討論環節——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的培養
討論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學生獲得和駕馭知識的各種能力中,其核心部分是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應側重于以下三方面:一、采用設疑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時,從教材中發掘出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內容,將其轉化為問題情景。如在講述“辛亥革命”時,引導學生思考“袁世凱竊權與孫中山讓位的原因”;在講授“北洋軍閥統治”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趨向”,這些問題既像子課本,又超越課本,引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與動機,培養了學生勤思、善思的學習習慣和質疑與創新的意識。二是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孔子說“不憤不啟,不徘不發”,對于某些重要問題讓學生先思考、先發言,待到學生都開動腦筋了,再講述總結。如在學習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歷史事件——天京變亂時,應將重點放在分析天京變亂的原因上,鼓勵學生思考發言,相互爭論,再抓住時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三是采用參與式教學法。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能讓學生解答的問題盡量由學生解答。有些問題則讓學生在課堂上講授,如“邊疆危機”等問題可提前告訴學生準備后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上臺講授,發表自己的見解,鍛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
四、寫作環節——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寫作環節是教學環節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閱讀、講授、討論三環節的總結、延伸與拓展,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完成論文的寫作,旨在檢驗前三環節的效果。學生在平時聽課和讀書的時候往往會突發奇想,產生一些“靈感”,而這種沖動往往因事過境遷而消逝。為生應該做大量的讀書筆記,討論筆記,而后在此基礎上厚積而薄發,寫出歷史論文來。讀書筆記可以是大段的摘抄,也可是對某一資料、某一觀點有感而發的三言兩語,討論筆記是對某一問題討論范圍、方面、觀點等的梳理和概括。歷史論文內容不限,字數不限,多篇不限,只要邏輯性強,有理有據,知識豐富,觀點明確就好,那些見解獨特,論證合理,資料新穎的就更佳。通過寫作鍛煉了學生對資料的搜集、概括、歸類、加工等能力,以及撰寫論文的書面語言表述能力。通過考察學生書寫的各類資料,其中不乏令人激動的東西,這就證明無論是在知識意義的構建上還是思想、人格、心理的塑造上,學生都在不斷地走向成熟。歷史知識的運用對大學生來講主要表現在史學論文的寫作,而寫作離不開創造思維。這種思維突破了原有的知識框架與技術水平,開拓了學生認識的新領域和新視野,是原有知識和技能的重組和提高。所以中國近代史課程的寫作環節一般側重于論文的撰寫。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將史學論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講析,并幫助學生選題,學生針對作業題目廣泛收集、精心處理相關資料與該問題在史學界的研究成果與動態,從而培養了學生探索和開辟新領域的能力。
總而言之,基于對中國近代史特點的認識,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國近代史這筆財富,抓住歷史問題亮點、熱點、轉折點,闡明論透,嘗試構建起一套能伸展個性,供多樣性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學方法上采用“多讀、精講、勤論、及時寫”為主的開放型教學方法。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認識到自己已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主角,教師講解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唯一主旋律。改變傳統教學中只注重教師主導作用而漠視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單一教學摸式,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意識,多給予他們參與實踐的機會,讓他們的潛力得到發揮和強化,變教學活動的教師“獨奏曲”為教學合作互動的“交響曲”。這一方法實施的前提保障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就是多讀多想,這是獲取大量知識和信息的手段。教師的精講、師生的討論是對知識的辯析和深入;寫成文是對知識的歸納和升華。所以,將“閱讀—講授—討論—寫作”四環節教學的具體做法與提高學生的“讀—思—講—寫”能力的基本目標緊密結合,努力培養出研究型的歷史學本科生,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李侃等著:《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頁。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文章評論
共有 0 位網友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