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校;應急保衛機制;安全穩定
一、引發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原因
從當 前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問題突出、影響大,且發生頻率高的突發公共事件主要集中在招生與就業、群體性行動、心理疾患、校園安全與事故等方面。
(一)近年來招生與就業類事件比較突出
高校招生一直是一個廣受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由于招生學校與考生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招考制度不 夠公開透明等原因,招生問題在各類高校、各學歷層次中都存在。在就業方面,近些年來由于實施擴招政策,我國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量都很大,大學畢業生求職中 出現的種種危機,就業難問題非常突出。有的畢業生在就業環節因壓力過重或其他原因,而發生了自殺或侵害他人的事件。
(二)群體行動性事件發 生的概率增加
高校群體行動性事件的主要特點是:社會聯動能力強,影響面較大,與國際國內形勢關系密切,一般會有一定的組織程序,主要表現為 學生的集體游行、網絡討論、靜坐等形式。此外,隨著信息技術 的不斷發展,高校已成為網絡運用最為密集的地方。網絡因其具有 相當的言論自由度和匿名性,而通常成為社會焦點問題或學校焦點問題的信息傳播中樞。網絡輿論的形成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 能成為引發高校群體行動性事件的導火索。
(三)心理問題類事件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日趨嚴重。 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 54.4% ,有 28% 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 10% 的 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相當嚴重。大多數心理研究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學 校安全及事故類事件發生頻繁
隨著學校內外部環境的日趨復雜,發生于高校校園及周邊或以高校學生為案發主體的治安或刑事犯罪案件接連不斷。有 調查顯示,近幾年發生在高校的偷盜詐騙、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等案件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發生于高校及高校學生身上的實驗室安全、建筑物安全、火電氣災、 戶外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如集體食物中毒)等事故類事件也日趨頻繁。由于高校人員密度大,聚集性強,一旦發生上述事故類事件就有可能造成很大損害。
二、建立高校應急保衛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大多數尚未完全樹立“大校園應急管理”意識,尚未認識到高校應急管理是一個學校內外多元主 體共同治理的互動網絡,需要借助和發揮各方面的力量。同時,亦未很好地樹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許多高校仍把應急管理當作高校管理的偶然內容,將危機發生后的 干預處理當作應急管理的全部內容。
作為高校的主體部分,許多學生對危機的意識是很淡薄的。有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對“犯罪危機”的警惕性最 高,但在地震、疫情等其他災害上,認識不足,有的甚至將一些發生可能性較高的危機事件如食物中毒排除在危機之外。很多學生對地震的發生原理可以講得清楚, 但具體到如何逃生上,其知識卻十分蒼白。
高校具有與其他城市社區之間的連通性和開放性,其應急管理機制需要包含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周邊單位、大眾傳媒、臨近社區等力量,走 “大社區應急管理”的路子。但實際情況是,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尚未走出主體單一性、空間封閉性、時間滯后性的危機應對套路,沒有形成政府、學校、社區、用人 單位、家長、媒體等利益相關方的聯動機制。各方的信息成孤島狀態,沒有連通。在高校內部,應急管理的內容并未很好地進入黨團組織的工作日程,而各類學生社 團及組織更多的是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來自高校外部政府、社會及市場方面的參與力量則更少,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新形勢下,試圖依靠自身力量來解決 學校危機的做法已被證明是不現實和不經濟的。
在高校內部,現行的應急管理組織多為臨時性的松散組織(如學校負責人臨時牽頭形成的工作小組)。這種形式對于實施持續有效的應急管理來說仍存在著先天不 足:一是臨時成立的工作小組在工作內容上和人員構成上不具有延續性,因此危機處理后的經驗和教訓不能夠有效保留和存儲;二是危機處理需要學校內外各個機構 的合作,臨時成立的小組每次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成本同相關機構進行協調,往往錯失工作良機;三是臨時領導小組事先沒有一個有效的應急處理計劃,難以形成 一套成熟的應急處理操作方案并付諸實施;四是還沒有效建立相應的應急培訓和教育機制;五是臨時性的組織缺乏制度規范和法律支持,其合法性地位將影響危機處理措施的有效性。這就使高校在突發公共 事件狀態下的整合能力與應對能力大打折扣。
在我國高校占主導地位的應急管理模式是“事后動員型”而非“事先防控型”的,不僅缺乏組織化的應 急管理機制,而且日常的預備防范、教育培訓、危機演練等工作也很薄弱。實際上,高校中的許多危機是可以預測并得以防控的,比如教學質量、后勤服務和安全事 故等。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目前高校內部應急安全保衛機制還處于初級階段,更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建設和完善
三、注重創新 及實效的高校應急保衛機制建設
(一)創新高校輿情工作機制和信息傳遞網絡
高校信息技術設施齊全,學生及教師的信息技術和 技能較高,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建立網絡輿情工作機制。
現在華北電力大學建有“班、系、校”三極信息收集傳輸網絡。每個班設立學生信 息收集員,負責收集安全信息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系內設立專門的老師對這些收集上來的信息匯總整理,以便快速的掌握學生心理狀態和動向;學校還專門抽調老 師對各系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日常宣傳工作。
(二)建立日常化的應急管理運作機制
學校應當在日常的應急教育、應急意識培育、 應急預測、預防及演練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寓應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應加大工作力度,將校園應急處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動方案等,融入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中。 具體說來,應當包括對各種危機事件的了解(如刑事犯罪、自然災 害、意外事件等),安全防范知識的學習,安全防護技能的掌握,以及通過社會援助和社會支持系統來保護自己之知識的獲得等方面。
(三)建立健 全組織體系,實現高校應急管理的公共治理
在應急管理中,光靠一些應急的臨時處理是不夠的,關鍵是建立一整套應急保衛組織體系,把高校的應急 管理深入到基層,實現齊抓共管的局面,達到校園事件的公共治理。
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為進一步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 服務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安全教育、自我防范、信息反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了具有華北電力大學特色的學生安全保衛組織——大學生安全保衛委員 會。大學生安全保衛委員會在保衛處、學生處的共同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利用課余時間在廣大學生中開展安全教育,舉辦各種與安全文明有關的活動,同時根據學 生之間更容易互相交流的特點,發動大學生安全保衛委員會成員和各班治保委員及時收集學生思想動態,講解安全文明知識,化解各類糾紛,防禍患于未然。
(四)加強高校應急管理的制度建設
目前,許多學校都有針對本學校的應急制度,使校園應急管理能夠“有制可循”。一些相關的急處理預案的出 臺,可以使保衛人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做到“有制可循”,減少了盲目處置所造成的損失。
在當今社會,安全問題已經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 題,如何做好高校內的安全應急保衛工作,建立實效的應急保衛機制,還有待我們不斷的發掘和探索。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