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凱庫勒之前,約瑟夫。洛斯密德和奧古斯特·勞倫就對苯環結構有獨到的發現,而且有證據表明凱庫勒研讀過這兩個人的著作,凱庫勒之夢是捏造出來的。凱庫勒之夢提醒人們,誠信和求真是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化學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講求誠信和勇于求真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凱庫勒之夢:誠信;求真
1 凱庫勒之夢
科學發現中人們往往偏愛各種逸聞趣事,以至于許多謬誤的信息因其有趣而容易以訛傳訛,使事情的真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茖W史上有許多例子,那些真正做出貢獻的人,他們的貢獻和榮譽,被別人據為己有,而這其中的始作俑者常常是所謂的科學趣事,凱庫勒之夢算是一例。
1890年,弗里德利希·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16,1829—1896)在柏林市政大廳舉行的慶祝凱庫勒發現苯環結構25周年大會上,提到其悟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源于一個神奇夢境的啟示。學術界一下子熱鬧了,科研背后的艱辛離開了公眾的視線,離奇的故事開始吃香。化學家對凱庫勒首先發現苯環結構津津樂道;心理學家忙著研究科學發現中的心理過程,以此夢作為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發現中起著重大作用的例證;教育讀物甚至以此為經典案例,教育學生要善于獨立思考,要懂得在科學發現中捕捉直覺形象,要以事實為依據,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討,這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然而,事實總是喜歡與人們開玩笑。恰是這一以嚴肅的科學態度標榜的偉大發現,在事實面前一點也嚴肅不起來。最近的研究表明,苯環結構的發現,既不是凱庫勒獨立思考的結果,更不是什么夢境提供的直覺形象的啟示。
2 事情的真相
令人奇怪的是,凱庫勒是在1865年發表有關苯環結構的論文的,25年以后才說這個發現是受到夢境的啟發。作為這樣貢獻巨大的夢境,為什么時隔25年凱庫勒才覺得有必要提起它呢?
真相的浮現起始于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1989年,威廉·懷斯威瑟(William Wiswesser)發表了題為“洛斯密德,一個被遺忘了的天才”的論文[3],文中的史料表明,約瑟夫·洛斯密德(Joseph Loschmidt,1821—1896)在1861年就已經出版了《化學研究》一書。[2]洛斯密德在當時是奧地利一位普通的中學化學及物理教師,在他1861年出版的僅有47頁的《化學研究》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包括苯環結構在內的368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還畫出了121個苯及其他芳香化合物的環狀化學結構。這表明洛斯密德是化學史上第一個正確描述環狀有機分子的人,洛斯密德的成果比凱庫勒要早四年,苯環結構的創始人應該是洛斯密德。此后,德國的克里斯欽·R·羅(christian R,Noe)教授和美國的阿佛列·貝德(Alfred Bader)博士在1990年4月美國化學協會(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舉辦的關于苯環結構的研討會上共同提交了一份論文,詳細介紹了洛斯密德在有機環狀結構理論的建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至此,人們還有可能認為,凱庫勒也許是獨立于洛斯密德提出苯環結構的。但是這種設想很快被推翻。研究者發現,凱庫勒在1862年1月4日給其學生的信中提到洛斯密德關于分子結構的描述令人困惑。這說明,凱庫勒在1865年發表那篇論文前,就已經讀過洛斯密德在1861年出版的《化學研究》一書。1992年,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教授約翰·沃提茲(John H.Wotiz,1919—2001)在《凱庫勒之謎,對化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挑戰》一書中,[4]對凱庫勒在苯環結構建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質疑。沃提茲發現早在1854年,法國化學家奧古斯特·勞倫(Auguste Laurent,1807—1853)在《化學方法》一書中已經把苯分子結構畫成六角形環狀結構。沃提茲還在凱庫勒的檔案中找到他在1854年7月4日寫給德國出版商的信,信中他提出由他把勞倫的這本書由法文翻譯成德文。[1]這就表明凱庫勒讀過而且熟悉勞倫的這本書。但是凱庫勒在論文中沒有提及勞倫對苯環結構的研究,只提到勞倫的其他工作。對于苯環的結構,洛斯密德把它畫成了圓形,而勞倫則是畫成正確的六角形。既然已經熟讀了勞倫的著作,凱庫勒就沒有必要再受什么夢境的啟發了。
3、凱庫勒之夢的教訓:求真
事情至此應該真相大白,凱庫勒之夢在科學史上扮演了一個不太光彩的角色。這個莫名其妙的夢境帶來的所謂頓悟,經過獵奇的人們當作科學史上的趣事反復傳揚,被夸大得似乎比辛勤勞動艱辛探索更為重要。許多人會據此誤認為,要想取得偉大的成就,除了勤于探索之外,還要有神明的指引和暗示。這容易給人們帶來消極的影響。事情真相表明,凱庫勒之于苯環結構的發現,沒有讓人們看到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肅的科學態度,最基本的就是要誠信、求真。
要進行科學探索,任何人都不可能借助神明和天啟的力量。我們要想在科學的高峰上更進一步,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無可厚非。問題是,不能把別人的成果直接據為己有,要講究誠信而不是欺騙,我們在前人成果上做研究,要明確承認前人已經做出了哪些成就,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做什么樣的工作,這才是嚴肅的科學態度。凱庫勒之夢的教訓是,無論是學習還是進行科學探索,誠信和求真是最基本的科學素養;瘜W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講求誠信和勇于求真的科學精神。因為進行科學探索本身就是求真。這個求真不僅僅包括求得對世界的正確的認識,而且還應當包括求得對科學史的正確對待。誠信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在誠信的原則下求真,才能得到真知而不會輕易相信所謂的逸聞趣事甚至謊言。只有誠信的人才敢于求真,也只有誠信的人,才敢于面對別人的較真?茖W研究成果的取得無不通過艱辛探索,我們尊重科學,更應該尊重歷史,尤其應當尊重那些真正做出貢獻的人。我們要敢于在謊言面前較真,還原事情真相,給真正作出貢獻的人以應有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應該從這里吸取教訓,科學是容不下謊言的。
關鍵詞:凱庫勒之夢:誠信;求真
1 凱庫勒之夢
科學發現中人們往往偏愛各種逸聞趣事,以至于許多謬誤的信息因其有趣而容易以訛傳訛,使事情的真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茖W史上有許多例子,那些真正做出貢獻的人,他們的貢獻和榮譽,被別人據為己有,而這其中的始作俑者常常是所謂的科學趣事,凱庫勒之夢算是一例。
1890年,弗里德利希·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16,1829—1896)在柏林市政大廳舉行的慶祝凱庫勒發現苯環結構25周年大會上,提到其悟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源于一個神奇夢境的啟示。學術界一下子熱鬧了,科研背后的艱辛離開了公眾的視線,離奇的故事開始吃香。化學家對凱庫勒首先發現苯環結構津津樂道;心理學家忙著研究科學發現中的心理過程,以此夢作為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發現中起著重大作用的例證;教育讀物甚至以此為經典案例,教育學生要善于獨立思考,要懂得在科學發現中捕捉直覺形象,要以事實為依據,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討,這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然而,事實總是喜歡與人們開玩笑。恰是這一以嚴肅的科學態度標榜的偉大發現,在事實面前一點也嚴肅不起來。最近的研究表明,苯環結構的發現,既不是凱庫勒獨立思考的結果,更不是什么夢境提供的直覺形象的啟示。
2 事情的真相
令人奇怪的是,凱庫勒是在1865年發表有關苯環結構的論文的,25年以后才說這個發現是受到夢境的啟發。作為這樣貢獻巨大的夢境,為什么時隔25年凱庫勒才覺得有必要提起它呢?
真相的浮現起始于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1989年,威廉·懷斯威瑟(William Wiswesser)發表了題為“洛斯密德,一個被遺忘了的天才”的論文[3],文中的史料表明,約瑟夫·洛斯密德(Joseph Loschmidt,1821—1896)在1861年就已經出版了《化學研究》一書。[2]洛斯密德在當時是奧地利一位普通的中學化學及物理教師,在他1861年出版的僅有47頁的《化學研究》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包括苯環結構在內的368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還畫出了121個苯及其他芳香化合物的環狀化學結構。這表明洛斯密德是化學史上第一個正確描述環狀有機分子的人,洛斯密德的成果比凱庫勒要早四年,苯環結構的創始人應該是洛斯密德。此后,德國的克里斯欽·R·羅(christian R,Noe)教授和美國的阿佛列·貝德(Alfred Bader)博士在1990年4月美國化學協會(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舉辦的關于苯環結構的研討會上共同提交了一份論文,詳細介紹了洛斯密德在有機環狀結構理論的建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至此,人們還有可能認為,凱庫勒也許是獨立于洛斯密德提出苯環結構的。但是這種設想很快被推翻。研究者發現,凱庫勒在1862年1月4日給其學生的信中提到洛斯密德關于分子結構的描述令人困惑。這說明,凱庫勒在1865年發表那篇論文前,就已經讀過洛斯密德在1861年出版的《化學研究》一書。1992年,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教授約翰·沃提茲(John H.Wotiz,1919—2001)在《凱庫勒之謎,對化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挑戰》一書中,[4]對凱庫勒在苯環結構建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質疑。沃提茲發現早在1854年,法國化學家奧古斯特·勞倫(Auguste Laurent,1807—1853)在《化學方法》一書中已經把苯分子結構畫成六角形環狀結構。沃提茲還在凱庫勒的檔案中找到他在1854年7月4日寫給德國出版商的信,信中他提出由他把勞倫的這本書由法文翻譯成德文。[1]這就表明凱庫勒讀過而且熟悉勞倫的這本書。但是凱庫勒在論文中沒有提及勞倫對苯環結構的研究,只提到勞倫的其他工作。對于苯環的結構,洛斯密德把它畫成了圓形,而勞倫則是畫成正確的六角形。既然已經熟讀了勞倫的著作,凱庫勒就沒有必要再受什么夢境的啟發了。
3、凱庫勒之夢的教訓:求真
事情至此應該真相大白,凱庫勒之夢在科學史上扮演了一個不太光彩的角色。這個莫名其妙的夢境帶來的所謂頓悟,經過獵奇的人們當作科學史上的趣事反復傳揚,被夸大得似乎比辛勤勞動艱辛探索更為重要。許多人會據此誤認為,要想取得偉大的成就,除了勤于探索之外,還要有神明的指引和暗示。這容易給人們帶來消極的影響。事情真相表明,凱庫勒之于苯環結構的發現,沒有讓人們看到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肅的科學態度,最基本的就是要誠信、求真。
要進行科學探索,任何人都不可能借助神明和天啟的力量。我們要想在科學的高峰上更進一步,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無可厚非。問題是,不能把別人的成果直接據為己有,要講究誠信而不是欺騙,我們在前人成果上做研究,要明確承認前人已經做出了哪些成就,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做什么樣的工作,這才是嚴肅的科學態度。凱庫勒之夢的教訓是,無論是學習還是進行科學探索,誠信和求真是最基本的科學素養;瘜W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講求誠信和勇于求真的科學精神。因為進行科學探索本身就是求真。這個求真不僅僅包括求得對世界的正確的認識,而且還應當包括求得對科學史的正確對待。誠信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在誠信的原則下求真,才能得到真知而不會輕易相信所謂的逸聞趣事甚至謊言。只有誠信的人才敢于求真,也只有誠信的人,才敢于面對別人的較真?茖W研究成果的取得無不通過艱辛探索,我們尊重科學,更應該尊重歷史,尤其應當尊重那些真正做出貢獻的人。我們要敢于在謊言面前較真,還原事情真相,給真正作出貢獻的人以應有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應該從這里吸取教訓,科學是容不下謊言的。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