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從企業的性質、利潤的來源和企業成長的動因三個方面對競爭位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及動力能力理論三種企業 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比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種戰略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為我國企業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戰略管理理論;比較;企業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戰略管理與經 濟學相互融合的階段。在這一歷史時期,戰略 管理界出現了三個學派,即競爭位勢理論、資 源基礎理論和動力能力理論。它們從不同的 角度闡明了企業的性質、企業競爭位勢的取 得、利潤的來源及企業成長的原因等有關企 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為現代西方企業的發展 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加入WTO后,我國 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更加激熱的 國內、國際競爭,如何在挑戰中謀求發展,在 競爭中爭取主動,在深入理解先進的企業戰 略管理理論之后,相信會得出滿意的答案.
1戰略管理理論的比較分析 為了全面理解三種戰略管理理論的實 質,我們從企業的性質、利潤的來源和企業成 長的動因三個方面對這三種理論進行比較分 析.
1.1企業的性質 這三種理論對企業性質的看法存在著明 顯的差異。競爭位勢認為企業是同質的,而后 兩種理論則認為企業是異質的。競爭位勢理 論將企業視為一部資源和產品的投入產出機 器,只研究企業是怎樣選擇自己的投入,怎樣 決定自己的產出,即將企業看作“黑箱”,并是 同質的。至于企業為什么會存在,它的內部運 行機制與市場運行機制有什么不同,則不加 以研究。而資源基礎理論引入了芝加哥的產 業組織理論。芝加哥思想強調資源的分配與 使用,因此,這一學派的解釋更多地是從企業 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入手。它否定了競爭位 勢理論中企業同質的觀點,認為在具有行政 管理框架結構的企業中,外部購入的同質資 源進入企業參與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由于附 上了企業的專有資源,變得異質了。因此,生 產過程的投入品從來不可能僅僅是外部資源 本身,投入品只可能是外部購入資源和專有 資源的結合體———生產性活動.
動力能力理論更加注重整合企業專有資 源的組織慣例與管理過程。除此之外,動力能 力學派還認為經濟是不斷進化的,所以企業 能力的創新更加重要,而這種能力的創新來 自不斷地學習。因此在動力能力理論中,企業 被定義為多邊形式下的產物,是有且只有一 個指揮動作中心的具有廣泛分權組織模式 的,并充滿了各種各樣行為和學習模式的集 合體.
1.2利潤的來源 對于企業利潤的來源,三種理論也是各 持己見。競爭位勢理論認為只能通過戰略性 投資,如投入新產品開發(產品差異化戰略)、 擴大生產規模(低成本戰略),以此提高行業壁 壘和打擊競爭者,從而獲得壟斷利潤。而資源 基礎理論認為,企業專有資源具有特定的租 金性質,是專有資源為企業帶來價值。由于資 源“異質化”的不同,使得各企業的獲利程度 不同,擁有優勢資源的企業能夠獲取超出平 均水平的收益,因此產生這種租金的表現結 果是效益差異。能力理論則更上升了一步,認 為實質的市場競爭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創新 特別是能力創新是企業利潤的真正源泉.
1.3成長的動因 企業如何成長問題也是三種理論爭論的 焦點。競爭位勢理論認為對租金的不斷追求 是企業成長的動力。它強調企業必須不斷地 增加戰略性投資來維護其壟斷地位,同時在 壟斷利潤逐漸趨向零的現實下,企業又不得 不選擇新的發展領域,實行多元經營。在資源 基礎理論中,企業成長的動因被認為是企業 本能的一種反映。在企業行政管理框架下,生 成性資源在使用過程中與企業專有資源結合 產生生產性活動,而生產性活動發揮作用的 過程則推動企業經營知識的積累,為企業造 就更多的專有資源打下基礎,從而獲得更多 的利潤,企業有了內在成長動力。動力能力理 論擺脫了“資源”分析的定勢,認為企業的成 長動因是企業類似于“人”的主觀能動反映.www.QiQi8.CN 778論文在線
動力能力理論同樣贊成資源基礎理論的企業 內生動力觀,但因為經濟不斷進化,本能的反 映是遠遠不夠的,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迫使 企業必須不斷地進行能力創新。因此,環境的 壓力和企業的能動學習,使企業不斷獲得創 新租金,這成為企業成長的動力.
2對我國企業發展的啟示 通過對三種理論的回顧與比較分析,對 于我國企業的發展而言,可以得出幾點啟示: 2.1企業發展應兼顧戰略性與經濟性 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企業 管理的戰略性與經濟性相互爭論的過程,競 爭位勢理論強調戰略性,而能力理論強調經 濟性。對于企業而言,市場競爭其實有兩類: 一類是自然競爭;一類是戰略競爭。自然競爭 是緩慢、漸進的過程,按照“優勝劣汰、適者生 存”的規律進行著。因此企業只有滿足經濟性 要求,才能在自然競爭中獲得永久發展;而戰 略競爭是指企業主動地集中優勢資源、搶占 先機、壓縮自然競爭時間,迅速改變力量對 比,因此戰略性比重大一些。但自然競爭是一 切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只有“優等企業”才 能長久生存下去,戰略競爭應建立在自然競 爭的基礎之上。因此,戰略管理的戰略性和經 濟性都是企業戰略的兩個重要內容,但經濟 性應該更是基礎。對于我國企業,過分地強調 市場占有和競爭位勢,各大企業競相挑起價 格戰,以圖以短期的損失獲得長遠壟斷優勢 的做法,雖然可以按照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 淘汰掉劣勢企業,但優勢企業也會被拖垮。我 國彩電行業過去的狀況就是一個十分恰當的 例子。因此,企業戰略應兼顧戰略性與經濟 性,以經濟性為本.
2.2企業要增強制度與技術創新能力 資源基礎理論告訴我們企業的競爭位勢 是在專有資源與共公資源的結合后,由企業 “異質化”的不同產生的。而專有資源的不易 模仿和高效在這一過程中具有關鍵的作用.
同時,動力能力理論闡明了企業成長的動因 是類似于人的主觀能動反映。因為經濟是不 斷發展的,市場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時刻發 生著變化,企業必須主動地不斷學習以滿足 市場的需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不斷地獲得 創新傭金。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加入WTO后 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新的形式 下,為了獲得持久競爭優勢,就必須通過技術 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企業 在市場競爭中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通過技術 創新、制度創新,企業才可獲得更多的戰略性 資源,才能更加充分地保持競爭力對市場環 境的敏感性,這也正是企業長久發展的主要 動力.
2.3注重樹立優良的企業文化 通過對戰略管理理論的比較分析,我們 知道企業市場競爭力在機制上主要表現為對 資源的整合,對要素的協調與組織。對于我國 企業來講,一方面要側重于組織協調、整合的 技術與方法;另一方面要側重于調適、權衡、 整合人們的價值追求和責、權、利關系,即要 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的很多資源之所 以能夠整合起來,一方面固然有組織規劃、戰 略安排,但很重要的一條是擁有優良的企業 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戰略資源的重要組成 部分,優良的企業文化可以培育和增強員工 的忠誠度。成功的企業都理解一個規則:企業 的發展戰略要同員工的人生價值追求結合起 來。如果不能把企業追求的目標同員工的目 標整合起來,就很難實現員工的忠誠度。反 之,如果員工與企業二者的追求目標越一致, 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機會就越高.
參考文獻 [1]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Management,Strate- gy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2]Rumelt,Richard P1 Schendel,Dan and Teece,D J,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Eco- nomic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 1996 ,Vol1121 [3]鄭江淮.企業理論:演進經濟學的觀點述評 [J].經濟評論.2001,(2).
[4]Routledge1李東紅譯.企業萬能:面向企業 能力的理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8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