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
關鍵詞: 犯罪論體系;支柱;違法;責任
內容提要: 對犯罪實體的認識不能僅停留在“客觀”與“主觀”兩個概念上;犯罪論體系應當以價值或目的作為出發點,從而體現評價;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具有充分根據與內在合理性。
當前關于犯罪論體系的討論,顯然比較形式化,大多是圍繞犯罪構成是法律規定還是理論概念、犯罪構成應當由幾要件組成、構成要件應當如何排列而展開,并沒有討論應當以什么作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本文旨在說明,應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
大體可以認為,我國傳統的犯罪論體系,是以“客觀”與“主觀”為支柱建立起來的,亦即犯罪構成是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有機統一(以下簡稱四要件體系);刑法理論將客體與客觀方面進一步提升為“客觀”,將主體與主觀方面進一步提升為“主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客觀相統一),成為我國犯罪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乃至核心。
在我國,以客觀與主觀兩個概念為支柱建立犯罪論體系,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受蘇聯刑法理論的影響,以客觀與主觀為支柱的犯罪論體系得以形成。
蘇聯刑法理論對德國刑法理論存在一些誤解,再加上意識形態的原因,對德國刑法理論的不當批判,使其強調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的結合與統一。例如,費爾巴哈雖然僅將行為或客觀事實特征列入構成要件,但他并沒有忽略罪過(責任)的意義,只是沒有將罪過列入構成要件之內。施就別爾認為,罪過、責任能力與構成要件無關。特拉伊寧便認為,費爾巴哈與施就別爾“人為地割裂犯罪構成的統一的概念”{1}。于是,特拉伊寧強調犯罪構成應當包括罪過、責任能力等內容。再如,特拉伊寧認為舊派所主張的行為刑法,“是同資產階級‘民主’的整個體系所特有的趨向有機地聯系著的”;而新派所主張的行為人刑法,“實際上就意味著使刑罰適合受審人的階級面貌,并使坐監獄成為對無產者的刑罰”。于是進一步指出:“資產階級刑法學者在犯罪‘行為’和‘行為人’兩者究竟哪個重要的問題上長期間糾纏不清的爭吵,造成并且助長了一種錯覺,似乎除了這兩個根據——‘行為’和‘行為人’以外,再沒有其他具有刑法意義的標準能夠影響對犯罪的評定從而影響刑罰的種類和方法了!迸c之相反,“在社會主義的刑法體系中,對人身的這種深刻的考慮,并不意味而且也不可能意味‘主體’與‘行為’的脫離;并不意味而且也不可能意味對犯罪的客觀方面評價過低。社會主義的刑法不是建立在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脫離或對立的基礎上,而是以辯證地結合對主體和他的行為的評價為基礎的!眥1}18—46從特拉伊寧的論述可以看出,他所強調的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旨在與資產階級刑法理論相區別。不過,特拉伊寧所稱的客觀與主觀的統一,究竟是在處罰基礎(根據)、處罰對象上的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還是在犯罪成立條件上的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的統一,似乎并不十分明確。期刊論文發表
“從1949年到1953年,是新中國刑法學的創建時期,這一階段是以否定舊中國的刑法學、照搬蘇維埃的刑法學為主要特征的!眥2}所以,我國50年代的刑法教科書就指出:“每一犯罪行為,都是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統一。主觀(人的故意或過失)表現在客觀上,即表現在由于人的行為所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危害社會的損害上,才能認為是犯罪行為。還沒有表現在客觀行為上的故意或過失,或者不是由于故意或過失所造成的客觀上的損害,就都不能認為是犯罪行為……犯罪構成永遠是犯罪行為所必要的客觀要素和主觀要件的統一。”{3}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也只能沿用原有的犯罪論體系,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立新的犯罪論體系。在此意義上說,采用以主觀與客觀為支柱的四要件體系,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其次,鑒于“文革”的歷史教訓,為了杜絕確實大量存在的客觀歸罪與主觀歸罪現象期刊論文發表 ,將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作為構建犯罪論體系的指導思想。
眾所周知,在“文革”期間,存在大量主觀歸罪與客觀歸罪的現象。為了杜絕主觀歸罪與客觀歸罪的現象,就要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例如,較早將主客觀相統一作為刑法原則的教科書指出:“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反映人的思想,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國刑法在確定犯罪和追究刑事責任問題上,堅持主客觀一致的原則,既反對‘主觀歸罪’,也反對‘客觀歸罪’。所謂‘主觀歸罪’,是指不顧客觀上是否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片面地根據行為人主觀思想、心理和犯意來認定犯罪。所謂‘客觀歸罪’,是指不顧主觀上是否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只是片面地根據行為人客觀上造成的損害后果來認定犯罪。很顯然,‘主觀歸罪’和‘客觀歸罪’由于把人的思想和行為割裂開來,必將導致錯誤地追究刑事責任,混淆罪與非罪的界限,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含義是,構成犯罪和追究刑事責任的前提,必須是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同時主觀上對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具有故意與過失,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構成犯罪,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眥4}顯然,將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作為構建犯罪論體系的指導思想,旨在禁止主觀歸罪與客觀歸罪的現象。在此意義上說,將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作為定罪量刑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再次,將犯罪的本質理解為社會危害性,并且強調社會危害性由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構成,使以客觀與主觀為支柱的四要件體系得以維持。
受蘇聯刑法理論的影響,我國刑法理論從1950年代至今,都認為犯罪的本質是社會危害性,并且、認為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結合或統一。例如,1950年代的刑法教科書就指出:“行為對于社會的危害性乃是犯罪的最本質的特征!鄙鐣:π缘某潭取爸饕侨Q于下述3種具有相互密切聯系的情況”:“行為本身的性質”、“損害結果的有無與大小”、“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情況”。換言之,“作為區分罪與非罪的標準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是這3種情況互相結合起來辯證的、統一地考慮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危害性的程度,乃是取決于行為的全部客觀情況和主觀情況!眥3}61—64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依然堅持社會危害由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構成的觀點。例如,有的教科書指出:“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薄澳敲矗鐣:π缘妮p重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呢?主要決定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決定于行為侵犯的客體,即行為侵犯了什么樣的社會關系……二是決定于行為的手段、后果以及時間、地點……三是決定于行為人的情況及其主觀要素!眥5}概言之,社會危害性的輕重是由四個要件決定的,也可以說是由客觀危險與主觀惡性決定的。
由于犯罪的本質是社會危害性,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表現或者說是社會危害期刊論文發表 性的法律表現形式,而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是由主客觀要素綜合、統一決定的,所以,犯罪構成必須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主觀與客觀成為犯罪論體系的支柱。
最后,對德國、日本的犯罪論體系的一些誤解,也是以客觀與主觀為支柱的犯罪論體系得以堅持的一個原因。
改革開放后,國內開始了解德國、日本的刑法理論。遺憾的是,存在一些誤解。德國、日本通行的犯罪論體系是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與有責性。如同蘇聯學者將德國的構成要件與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