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 “新 寫實”小說消解了傳統寫實小說的莊嚴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還原了普通市民的真實生活和生存真相,同市場經濟全面推進 后市民所形成的感性化、欲望化、平面化的價值認同和價值追求具有趨同性。表現在作品以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來呈現生活的原生狀態, 人物對知識分子精英身份的抵制和拒絕.作品對浪漫愛情的消解。因此在這一層面將“新寫實”小說視為市民文化的代言人。
8O、90年代交接, 隨著社會經濟中心的確立和商業時代的來臨,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文化態度都發生轉變。傳統的文化理念迅速蛻變,文化的世俗化特征愈加明顯,我們從前所 賦予文化的那種神圣的精神內涵正在被消除。作為文化組成之一的“文學”,人們對它的期望值也越來越低,文學不再具有轟動效應。在這種市場化的商業社會中, 由于影視傳媒的13益發達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社會的 讀者已越來越不耐煩于文學閱讀,而情愿以影視畫面來愉放松自己,文學的精神價值變得模糊。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也導致了市民文化的興盛,在8O 年代初期尚處于萌芽與邊緣狀態的市民文化開始在中國思想文化舞臺 上扮演主要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結構,更是一種價值體系。
作為價值體系,它與其他價值體系差別在于:市場經濟拒絕 形而上的理念形態,而是以日常生活的平凡性與世俗性引導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它的價值標準是以功利性來強調價值取舍的標準,等價交換原則成為了社會的普遍準 則,特點就是感性化、欲望化和平面化,對形而上的價值體系不屑—顧。不論是國家意識形態的倡導,抑或是精英知識分子的大眾啟蒙和終極關的誘惑,市場經濟都 不會納入自己的價值視野,它只以當下瞬間的感觀愉悅為自身的價值原則和審美標準。于是,在市場經濟的交換原則下,那種追求形而上意義,以精神深度為目標的 經典化寫作被以追求實利為指歸的市民文化擠出文化舞臺的中心,只在邊緣扮演著被調侃被嘲弄的角色。
就傳統現實主義作家而言,對生活現象的表 達顯然不是敘事的目的,而是要透過它認識被遮蔽的本質。因此,挖掘出隱蔽于生活現象后面的形而上意義,是傳統現實主義作家的目標追求,魯迅、巴金等人筆下 的祥林嫂、覺新等故事,絕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要通過對這—個個^生悲劇的敘事來表現社會對人、人性的壓抑和摧殘,目的是對尊重人性的文明社會的呼喚,可 以說形而上的追求是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精神背景和主題指歸。2O世紀末的現實把以往那種對意義的虛幻追求轉向商品化大潮的利益追逐之中,精神家園的虛幻性 暴露在^們面前,—個個都將之拋棄。意義從形而上回到形而下,從理想之國回到生存的現實中來。這種虛無的烏托邦的本質一旦被揭示,屬于個人的價值追求也就 凸現出來,填補了意義的空白。可以說這是20世紀末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意義論和價值論。這不僅是—場深刻腳靈與思維革命,更是對長久主宰文 壇的宏大敘事寫作模式的反叛與超越。‘新寫實’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新寫實’強潮在小說領域中形成蔚為大觀的文學創作思潮,并且在90年代 的初期引起文壇的普遍關注。它指的是方方、池莉、劉震云、劉恒等人的創作以及其他具有共同審美特性的作品。這一思潮的發端上溯到1987年,以池莉《煩惱 人生》和方方的《風景》為開山之作。這批作家開始并沒有發表共同的文學綱領,新寫實是理論批評家對這種創作現象的概括。文藝界討論了什么是新寫實,它與其 它小說的區別以及作家與生活、寫作狀態、敘述技巧等問題。江蘇《鐘山》雜志從1989年第3期開始設立“新寫實主義小說大聯展”欄目,主動倡導并提出這個 名稱,并在“卷面語”中從理論上將其創作特點概括為‘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于歷史上已有地現實主義,也不同于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以寫實為 主要特征,但特別注意觀察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新寫實小說在觀察生活把握世界時的另一特點,就是不僅具有鮮明的當代意識,還分 明滲透著強烈的歷史意識和哲學意識,但它減退了過去偽現實主義 那種直露的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而追求一種更為豐厚更為博大的文學境界,’。概而言之:關注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生存本相、生活的本真面貌,是他們寫作的 宗旨。
新寫實思潮中的真現實,不同于我們以往的現實主義真實觀,它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意義的歷史本質,而試圖用生活的“平常陛”、 “庸常性”、“平凡性”,來呈現生活的原生狀態,從而寫出當代人的生命存在狀態。自上述可見,新寫實小說無疑就是日益成長壯大起來的市民社會與市民文化的 代言人。當主流話語的虛幻政治性許諾和精英知識分子的啟蒙話語遭到人們冷落與譴責而無奈地退出文化中心之后,新寫實主義小說找到了自己的舞臺,適時填補了 價值空白,成為市民文化的承載體。它所體現的市民文化消解了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肖解了理性走向官能,消解了深度走向平面。在新寫實作家筆下,生活就是生活 本身,在平凡平|庸的生活背后沒有—個抽象的意義存在,現象即為本質,生活的意義在于每一個具體的可觸摸到的瞬間。這樣的話,一切以往敘事中的意義,如理 想、崇高、奉獻、階級斗爭等就被放逐了,作品的內容直指平庸瑣碎的市民生活本相。
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現在作品中人物對待生活的態度 上,作家完全拋棄了以往作品中那種高大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新寫實小說的開拓者之一:武漢作家池莉,在《煩惱人生》里,以“小市民作家”的身份,一改過去 耶種矯情的抒隋表達方式,用平淡又不乏率真,直陳卻又不乏真誠的筆觸直接切入了凡俗的現實人生。小說以近乎自描的手法,不動聲色地對普通市民的生存本相作 出了“照相式”的呈現,作者以對“煩惱^生”的敘事,全面瓦解傳統現實主義對理想與英雄的虛構。作品預示了一種市民文化傾向,人們被日常生活瑣事所左右, 被眼前利益所支配。在作品中,展示了—個韻沛人度過的平凡的一天,他被各種各樣生活的雞毛蒜皮煩,生活如同一張網,將他困于其中,他雖煩惱卻不對之反抗, 而是安然于其中。這種生活態度表現一種混沌的生存意識,作品不再追求生活究竟有什么意義,而是關注于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理層次上的內容。在劉震 云的‘位”系列小說中,用極其平庸瑣碎的筆觸,寫出當代日常生活景況,每天生活的內容,便是豆腐餿了,與老婆吵架,孩子入托,搶購白菜,拉蜂窩煤,偷水以 及上班下班,吃飯睡覺。“一地雞毛”這個意象很能概括小市民的生活態度,“生活就是種種無聊小事的任意集合,使人在昏昏沉沉的狀態中喪失精神上的自覺”。 傳統現實主義艾本中,有‘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神話,我們在黨的陽光下幸福生活”的虛構被瓦解了。
市民文化的傾向性還表現在人物對知識分子精英身份的抵制和拒絕。池莉在《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中,有作家“囚”與城市青年“貓子”的對話場景,再現了 精英知識分子的彼岸追求遭到市民文化拒絕后的窘迫與尷尬,也深刻揭示了昔日視“啟蒙大眾”為己任的知識分子與市民之間的隔膜乃至某種程度的對立。囚對貓子 提供的寫作素材沒有興趣,同時貓子也同樣視囚的構思分文不值。在池莉的另—部作品《你是一條河》中的主^公辣辣身上也表現了小市民對知識分子的拒絕,辣辣 在3o歲那年突遭厄運,守寡后,一人拉扯十個孩子。這時小叔子:—個大學生,向她求愛,而且以浪漫忠誠的態度對待她,這是以往文學作品所贊賞的愛漠式。但 辣辣卻拒絕了,而是與別人通奸,以換取糧食等生活來源。這是市民文化對精英的知識分子的嘲諷。知識分子試圖以拯救世人重建人文關懷的激隋,被只在乎世俗欲 望的市民所否定,說明了國人的那種超越世俗的烏托邦夢幻已被衣食住行之沈、聲色犬馬之欲的凡人的日常生存所取代,進入了世俗化,消費化的市民化社會。
對浪漫愛情的消解也是新寫實小說作為市民文化代言人的表現之一。“浪漫”一詞在西方是與貴族的愛情、冒險故事聯系在一起的。黑格爾把愛情視為精神性的, 認為在其中“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它不僅停留在性欲上,而是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美的心靈”。也許因為愛情具有浪漫、崇高的特征與現實的生存困境形成落 差,才使它成為文學創作的永恒母題,寄托了為生存而苦苦掙扎人們無奈的希望與期待。在中國當代有些敘事中,愛情更是作為一種價值形態,始終受到政治信念與階級意識的牽引,愛情被提升到無窮大的政治力量的高 度,把愛情政治化和理想化了,政治傾向決定愛情與婚姻的最終歸屬。新寫實作家卻“不談愛情”,摒棄愛情中的浪漫和理想成分,展現以往文學傳統有意繞過或不 屑一顧的物質因素對婚姻愛情的制約作用,引導讀者重新認識傳統愛情觀所否定的世俗成分。
在看來,愛情只是人生的自我虛構和謊言,那種極具童 話色彩的愛隋經受不住生活的磨損。因此新寫實作家拒絕不切實際的浪漫愛情,梁祝般的癡情只屬于不諳世事的少男少女的浪漫遐想,很美好,但不屬于嚴峻的現 實。因此,在新寫實作家筆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具體的俗務將浪漫愛情全淹沒。如《一地雞毛》中小林與其妻,原為大學同學戀人,婚前風花雪月,婚后則爭吵 不休,沒完沒了的口角慪氣,生活歸于凡俗人生。《狗日的糧食》中,癭袋女人六次被賣,與愛情更是搭不上界,最后有了家,生活一切主題也都是為了吃,她因為 糧食而妻,因糧食而變態惡狠,又因糧食而含恨棄世。再如典型的《不談愛情》中莊建非與吉玲的婚姻開始看似含情脈脈,在經歷一場幾乎破裂的折騰后,生活對他 的啟迪是:“揭去層層輕紗,不就是性的饑渴加上人工創造,一個婚姻就這么誕生了”。在《小姐你早》中主人公說出這樣的話“只有愛情在女人心中消失以后,女 人才比較地聰明起來,可以用腦子思考問題了”。葉兆言的《艷歌》中遲欽亭與沐嵐都為大學高才生,兩人留校結婚生子,每人奔波于找保姆,帶孩子等雜事中,經濟的拮據使小夫妻冷戰連連,相互賭氣對峙,不死不活的局面將 他們折磨得身疲憊。正如池莉所言:‘鉞的基本態度同否定精神貴族一{羊否定古典愛情,因為在現代社會里,古典愛隋是不存在的,愛隋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 與物質基礎有很大關系,以前有些姑娘找工農兵,找黨員,后來的結果是紛紛離婚,這說明靠精神是不行的,必須有物質基礎”。這也正是許多新寫實主義者所持的 情愛觀,把丙關系中各種形式同愛情剝離開,凸顯物質對觀念形態的決定作用。
新寫實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思潮,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產物,是 2O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理想主義幻滅后社會普遍情緒在作家筆下的表現。它對政治話語和精神深度的拒絕,使它擺脫了百年來的貴族化傳統而真正走向市民 文化。新寫實小說對中國作家價值觀寫作觀的轉型與超越,對多元文化語境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新寫實作家‘寫實”的過分依重,阻礙了他們對現實生 活的超越能力。而且他們作品中存在令人擔憂的危險,即成為世俗的工具和瀉欲載體的危險。同時原汁原味再現蕓蕓眾生的日常生存,既是新寫實的長處也是短處, 文學徹底離開價值體系,離開政治或文化活語,精神也就顯得空疏,內容顯得瑣碎。事物如走到了極端,勢必會走向自己反面,這也{堤新寫實小說缺乏大力之作的 原因所在吧!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學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