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論文摘要】安徽省長豐縣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綜合治理開發工作,白1997年以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 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 出了在該地區進行綜合治理開發的總體構想及綜合治理開發工作重點,為確保總體構想和重點治理開發工程的順利實施,分析了綜合開發治理的措施和對策。以期徹 底解決江淮分水嶺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受制于旱的問題,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對推動江淮分水嶺 綜合治理開發工作起到積極作用。
1概況
1.1基本情況
長豐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全省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 發重點縣。全縣國土面積1922km,轄15個鄉鎮1個工業區, 總人口78.2萬人,耕地面積6.57萬hm。全縣有1O個治理開發重點鄉鎮,治理面積1492km;耕地面積5.47萬hm。。
江淮分水 嶺易旱地區地面波狀起伏,崗沖交錯,缺水易旱。土壤肥力普遍不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森林植被低,因此易澇易旱。江淮分水嶺南北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河 流發源于山區與平原過度區,源短流急、暴漲暴落、蓄水能力弱,汛期漫流、枯水期斷流。
1O年來長豐縣對江淮分水嶺地區按照壓糧擴經、壓水擴 旱、壓劣擴優、壓傳統種植模式擴現代種植模式的“四壓四擴” 原則,農業結構得以優化,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水利設施:按照以蓄為主,引、提、管、節并重的治水思路,采取了“深挖當家塘、維修小水庫、巧筑攔河壩、 選地打深井、疏浚河溝渠、綜治田林路”等一整套行之有效措施,1O年來共完成當家塘2813口,新建、改建47座電灌站,興修水庫259座,整修渠道 281條638km,完成土石方3855萬m。,增加蓄水56O0萬m。,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萬hm。,打深輻射井49眼、抗旱井1OO眼,解決2O萬 人飲用水困難問題。供電、供水、電信等設施:農村供電、供水、電信條件大為改善,實現了鄉村通程控電話、通電、通郵,“信息人鄉”效果明顯,初步實現了鄉 鎮聯網。
1.2存在問題
(1)缺水易旱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長豐縣在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一地 區受制于旱的局面仍未徹底解決,作為農業大縣,農業生產條件卻不優越。建縣43年來有25年發生旱災,干旱缺水仍然是全縣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制約因素。干 旱成災的因素很多,除過渡氣候影響外,該縣土壤質地差,耕作層淺,土壤瘠薄也是成災因素之一。加之縣境崗、螃、沖交錯,形成一定坡度,加快了雨季地表水的 流失,蓄水、保水能力差。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干旱能力差。一是瓦東、滁河兩干渠水源不足不穩,且均處于淠史杭灌區末端,干旱期引 水流量不足設計流量的50;二是“兩湖”灌區提水能力不足,保水蓄水能力差,目前兩湖提水灌區雖有一定的提水能力,但蓄水能力很差,只占全縣總蓄水量 14.4。三是配套工程不完善。全縣水利骨干工程90以上是建縣后興建的,配套不完善,渠道跑水、漏水嚴重,加之設備陳舊老化,現有工程不能充分發揮效 益。
(3)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對抗性農業比較突出,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事實證明,單一的生產結構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4)阻礙全縣農業結構優化的主要因素:一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 低,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弱。全縣85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大多數農民雖有調整農業結構的愿望,但無調整結構的能力;二是受傳統種植 習慣影響,農民習慣于種水稻,順應市場能力差,因而出現水田面積過大問題;三是農戶對結構調整面臨著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四是引導農 業結構調整的龍頭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數量少、規模小、帶動 能力弱,龍頭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電大多尚未形成“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
(5)農業科技含量不高。農產品市場競爭 是質量的競爭、品牌的競爭,最終是科技的競爭。實現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高產高效農業的生產在全縣尚處于示范推廣階段,還 未形成主流.全縣農業生產總體上科技含量還比較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憑經驗、靠習慣為主的傳統農業上,農民的科技意識不強,2OO6年全縣農 業科技貢獻率僅為58。
2綜合治理開發研究的總體構想
2.1研究的總體原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快工強縣、優農富民、融入合淮、與市 俱進”十六字方針,大力推進“四把工程”建設進程。遵循市場規律和江淮分水嶺 地區的自然規律發展適應性農業,著力建好城郊型農業基地、制造加 工業配套基地、休閑農業基地,努力實現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特色化、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全面推進江淮分水嶺地區經濟與社會事業大發展。
2.2目標任務和實施步驟
2.2.1目標任務
總量指標:2OO7年,全縣GDP達到5O.05億元,財政收入3.53億 元;2O10年,全縣GDP達到120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以上。
人均指標:2O07年,全縣人均GDP64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O51元;2O1O年,全縣人均GDP915O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48OO元以上。
結構指標:2O07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 30.6:40.1:29.3,農林牧漁結構比47:5:38:10,城鎮化水平達40;201O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5:45:3O,農林牧漁結構比 42:6:41:11,城鎮化水平達45。
社會發展指標:2O07年全縣人口控制在78萬人;2O10年全縣人口控制在1O4萬人以內。
其它指標:2007年,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10個重點鄉鎮森林覆蓋率16.89/6,新增公路里程657km,灌溉保證率75;201O年,江淮分水嶺 易旱地區1O個重點鄉鎮森林覆蓋率2O,新增公路里程336km,灌溉保證率提高到8O。
2.2.2實施步驟
江淮分水嶺易旱 地區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結合全縣經濟發展總體部署,按照先重點后完善配套的發展思路,該構想按“二步走”戰略實施,即2O07—2010年為 第一步,初步解決江淮分水嶺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和水利灌溉死角問題,完成農業適應性結構調整;2O11—2015年為第二步,建成水利骨干工程,實現“四 水”溝通,根本解決1O個重點治理鄉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制于旱的局面,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為202O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3綜合治理開發重點
全縣除瓦埠湖、高塘湖提水灌區外,其它鄉鎮均屬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綜合治理范圍,其中:義井鄉等1O個嚴重干旱鄉鎮為重 點治理范圍。根據綜合治理開發總體構想,結合全縣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的實際,圍繞“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結構調優、把路修通”四把工程,進行重點綜合治 理開發。
3.1把水留住工程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首先解決既無外地引水,又無中、小型水庫的鄉鎮人畜飲用水安全問題;其次解決 水源污染、水質較差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改善貧困落后鄉鎮群眾飲水衛生條件。設想分兩步實施,第一步(2O07—2010年)擬在水湖、朱巷、杜集、左 店、雙墩、陶樓、楊廟等1O個重點治理鄉鎮,建設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和中小型水廠85處,解決農村飲水安全16.7萬人、4.5萬頭大牲畜飲用水困難;第 二步(2O11—2O15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集中,為改善飲用水質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計劃在江淮分水嶺 地區1O個鄉鎮新建集中供水45處,其中在吳山、朱巷、楊廟鎮擴建自來水廠3座。
蓄水工程。此工程是為了充分利用地面徑流,加大蓄水能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主要工程是對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挖塘筑壩,增加蓄水量。規劃對全縣江淮分 水嶺地區6座中型病險水庫、1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消除工程隱患,充分發揮蓄水灌溉效益;在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的基礎上,為充分攔蓄地面徑流,在1O 個鄉鎮開挖(擴建)當家塘2O16口,建攔水壩32座,以增加蓄水量,擴大灌溉面積,實現自流灌溉、旱澇保收。
提水工程。全縣江淮分水嶺地 區電灌站因年久失修、設備老化,急需改造。為提高灌溉保證率,設想對333.3hm以上灌區的重點鄉(鎮)、村的電灌站進行技改,計劃改造鄉(鎮)村電灌 站127座。
引水工程。主要實施灌區配套工程,繼續對淠史杭瓦東干渠、滁河干渠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同時對萬畝以上的提水灌區渠道工程進行配 套,實現瓦東干渠、滁河干渠和瓦埠湖、高塘湖“四水”溝通、灌溉自如。
節水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是易旱地區農田灌溉的必然選擇。在進行渠道襯砌防 滲、配套田間渠系建筑物的同時,抓好水土保持、中低產田改造,建設一批高科技、節水、高效農業灌溉示范園。在吳山、陶樓、水湖3鄉鎮各建1—2處面積在 66.7hm。以上的高效節水示范區,發展微灌、滴灌、噴灌、低壓管道等高效節水技術,生產綠色無公害蔬菜、花卉、經果林等經濟效益回報率高的作物,使之成為全縣發展節水灌溉農業的窗口工 程。
人工降雨工程。在久旱無雨同時又具備人工降雨條件時,適時實施人工降雨工程,這是對農業生產采取的必要的急救措施。在吳山、羅集、左 店、杜集等鄉鎮實施人工降雨。
3.2把樹種上工程
在江淮分水嶺嶺脊地帶,營造水土保持林O.65萬hm,以改善分水嶺地區生 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在縣內鐵路、公路沿線實施綠色長廊第二期工程,完成建設任務11Okm。在江淮分水嶺重點鄉鎮完成成片造林O.94萬 hm。、農田林網0.27萬hm。在“兩湖”灣區發展水源生態林0.12萬hm。,在兩岸和部分二級支流的上游營造水源涵養林0.15萬hm,以改善“兩 湖”地區生態和堤壩水源涵養狀況,避免或減少災害損失。
通過“把樹種上”工程的實施,不僅可改善江淮分水嶺地區生態環境,還可使治理區農民 收入大幅度提高。
3.3把結構調優工程
(1)優化種植業結構。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要繼續按照壓糧擴經、壓水擴旱、壓劣擴優、壓 傳統種植模式擴現代種植模式的”四壓四擴”原則,優化農作物 生產布局,進一步擴大適應性、優質、高效農產品的種植,形成有鮮明特色的種植帶。
(2)加快農業水利科技示范園建設。設想在楊廟鎮建立合肥 市十井農業科技示范園,在水湖、莊墓兩鄉鎮分別建立合肥市高科技農業產業園張祠示范區和莊墓示范區,在崗集鎮土山建立土山生態農業示范園,在下塘鎮建立安 徽金鵬現代農業產業園。
(3)大力發展養殖業,使之逐步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畜禽水產品市場需求彈性大,產業相關鏈條長,是農業中最具有后 發優勢的產業。大力擴種黑麥草等飼草作物,在穩步發展養豬業基礎上,積極扶持發展節糧型、草食型畜禽,特別是白鵝、山羊、奶牛、肉牛等;在開發和引進新品 種的基礎上,實現禽類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養殖;水產業重點發展中小型水庫水面養殖,主攻池塘精養技術,積極推廣稻田養殖技術,促進養殖業大發展。
(4)加快農村加工業發展。全縣農村工業發展要立足資源,要充分利用長豐縣農產品資 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與城市配套的加工配套業,逐步增大江淮分水嶺地區工業總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實施的重點項目包括:色拉油生產線、薄荷腦生產線、 精制面粉加工、無公害蔬菜加工、大棚蘑茹種植及深加工、O.67萬hm黃花菜示范生產及5O0萬kg深加工、辣椒種植及深加工、吳山貢鵝系列產品加工、 50萬kg鵝鴨絨加工、百萬只肉雞宰殺生產線、無公害豬肉深加工、小包裝畜禽熟食深加工等12個農副產品加工項目。
3.4把路修通工程
2OO7—2010年,長豐縣江淮分水嶺地區1O個鄉鎮計劃修建公路總里程657km,其中:改建公路276km,新建公路381km,10個鄉鎮通車 里程達l181km。
2O11—2O15年,10個江淮分水嶺重點治理鄉鎮計劃修建公路總里程336km,其中:改造公路74km,新建公 路262km。該地區鄉鎮公路通車里程達1443km。
4綜合治理開發的對策與措施
(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全縣各級領導 要正視所處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和農業、農村經濟不發達的實際,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中,困難與希望并存,問題與機遇同在,切實把這 一地區綜合治理開發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
(2)實施“科教興水”戰略,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充分發揮水利職業技術院校的作用,重視發 展水利職業技術教育,搞好農村水利實用技術人才培訓。針對將要 推廣的水利適用技術,采取形式多樣辦學方式,有計劃地舉辦各類短訓班,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健全和完善水利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高水利科技成果 的轉化率。
(3)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水利經濟發展活力。一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逐步向商品化、產 業化方向轉變,實現水資源持續發展。二要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通過拍賣、轉讓使用權等方法加快土地的開發利用,鼓勵城 市各類工商企業從事農業開發。對連片進行土地開發并形成集約經營的,利用縣農業發展基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一次性給予補助。三要活化造林機制,強化林業管 理。積極探索造林綠化新機制和不同所有制林業發展新路子,深化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責任追究制和目標責任制。
(4)加強農村 基層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為綜合治理開發提供保證。水利、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實行對口重點扶持,加強對農村思想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 素質,促進該地區“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5)強化全面管理,建立責任制。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任務艱巨、責任重 大。“四把工程”項目要推行建立“五制”,即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招標投標制、施工合同制、建設監理制、竣工決算審計制。每項工程都要實行定人、定責任、 定時限、定獎懲。同時按照公開、公正要求,實行項目公示制度,增大項目建設透明度,縣政府將其列入年度目標考核責任制。
(6)多渠道整合和 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一要克服“等、靠、要”舊觀念,發揚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二要切實增加縣財政對綜合治理和農業開發的投入,按照縣財政增長速度, 適當增大投入的比例。三要整合全縣的江淮分水嶺治理、扶貧、以工代賑資金,加大對該區域10個鄉鎮的投入。四要創新融資機制,鼓勵民間投資,擴大民間資 本、壯大民營經濟。五要優化發展環境,擴大開放,強化招商引資,廣泛吸引外資,為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提供資金保證。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下一篇: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