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疆瑪納斯縣清水河子流域河道規劃
作者:時間:2011-01-04 10:13:59 來源:www.vortexsignal.com 閱讀次數:1238次 ]
關鍵詞防洪工程建設;防洪規劃;河道治理;清水河子流域;新疆瑪納斯
1清水河子流域概況
1.1自然概況
清水河子流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縣境內南部,天山山脈中段依連哈比爾尕山之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經86°4.20′,北緯44°9.10′~43°21.13′,東連新疆呼圖壁縣雀爾溝鎮,西鄰新疆塔城地區所轄沙灣縣,南以天山分水嶺以南之阿爾善山與和靜縣接壤,北與新疆瑪納斯縣境內的涼州戶鎮相連。區域總面積2 594.7km2。轄新疆瑪納斯縣清水河子哈薩克民族鄉、新疆瑪納斯縣旱卡子灘哈薩克民族鄉。
前山沖積扇緣的旱卡子灘階地氣候干旱,冬季嚴寒漫長,夏季酷熱、干旱,降水少,年降水量210mm,平均蒸發量為1 800mm,蒸發量大,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氣溫6.8℃;1月平均氣溫為-11.6℃,極端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30℃,≥10℃的積溫2 901.2℃。多年平均無霜期158d,最長180d,最短140d,多年平均初霜期為10月3日,終霜期為4月24日。年日照時數4 446h,實照2 860h。全年太陽總輻射為513.30KJ/cm2,光合有效輻射為359.65KJ/cm2。降雨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短缺;清水河子鄉屬典型的山地氣候,降雨充沛,山洪、地形雨經常發生,水利用率極低。區域內水利骨干工程修建于20世紀60年代,經多年運行,工程凍脹、沖刷、坍塌等現象嚴重。致使大部分灌溉水走自然溝谷,水資源浪費嚴重。
1.2社會經濟條件 快速論文發表
清水河子流域是以哈薩克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集區,社會經濟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兼一部分農業生產,總人口達12 702人。該流域屬前山丘陵暖溫帶,是優質番茄的種植基地,有利于發展林果業,牧草生長,牛羊繁殖育肥。清水河子多年平均徑流量1.303億m3,旱卡子干渠總引水量4 924.00萬m3,其中農牧業用水量4 728.93萬m3,工副業及生活用水194.73萬m3。旱卡子灘鄉灌區用水均為地表水,缺水月份為6、7、8 月。
灌區內適宜種植小麥、水稻、油料、玉米、番茄、苜蓿等作物,至2002年灌區已形成了有灌溉面積1 866.7hm2的小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其中種植業面積1 533.3hm2,總產值2 188萬元,農業總產值1 819萬元,人均純收入2 539.3元。2004年全灌溉區經濟總收入6 788萬元,財政總收入166萬元。2005年清水河子灌區糧食種植面積占59.8%,經濟作物面積占29.9%,牧草面積占10.3%,糧食作物面積比例高,牧草種植面積比例相對較低。
2水利工程基本情況 中國論文發表
清水河子流域的主要水利工程包括:團結干渠渠首、煤窯溝煤礦、解放渠渠、清水河子河道沿線等工程。灌區灌溉面積為1 680hm2,屬于山區中型灌區。解放渠1951年9月開工,當年11月竣工,全長12.5km,設計流量0.7m3/s,1972~1973年共修建了2座鋼筋混凝土渡糟,配套建筑物24座,渠道設有簡易閘門引水。解放渠主要解決貝母房子、紅坑、坎斯瓦特等3個自然村460hm2農田灌溉和3個村2 000多人的人畜引水。渠道已運行50年,輸水能力只有0.3m3/s。青年渠建于1959年,全長4.5km,設計流量1m3/s,配套建筑物共23座,擔負旱卡子灘鄉頭渠村、東岸村、頭墩臺子3個村633.3hm2農田灌溉和2 500人的人畜飲水,大部分為土渠。干溝渠建于1979年,全長12km,設計流量為0.4m3/s,配套建筑物共18座,擔負沙拉得、胡拉根、巴斯道180hm2農田灌溉和1 500人的人畜飲水。團結干渠建于1963年,全長42.5km,設計流量3.5m3/s,建筑物119座,擔負清水河子鄉3個自然村、旱卡子4個自然村的農田灌溉和7 000人的人畜飲水[1]。
3洪水災害
清水河子地處山區丘陵地帶,冬季降雪量大時洪水沖刷河岸,造成河岸坍塌、農田村莊被毀,威脅骨干水利工程及其廠礦鄉鎮安全;沖毀小型及臨時引水設施,造成非澇即旱的局面;臨時和小型的引水龍口又引主流近岸,進一步加重了對河岸的沖刷;洪水沖開河岸或順壩,淹沒大片的農田、村鎮。
清水河子洪水的形成主要受降雪、氣溫和降水3個因素的影響,根據有限的水文資料記載,清水河子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不同類型的洪水,特別是夏季因高溫導致的暴雨型洪水時有發生,因天山北坡為西來氣流的逆風坡,氣流被迫抬升后繼而下降,故山區有豐富的降水,在雨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即可發生暴雨型洪水。
清水河子在1966年、1969年曾發生過2次較大的暴雨洪水及融雪兼暴雨混合型洪水,20世紀70年代暴雨洪水呈平緩趨勢,峰值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呈明顯下降趨勢。進入80年代以來,新疆受全球性“厄爾尼諾”異常氣候的影響,洪水的發生有其突發性和不規律性。其自然征侯表現為冬季山區降雪量大,夏季平原區降水量增多,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勻,小區域范圍內局部性暴雨頻繁。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20世紀未,清水河子洪水徑流量較70年代有所回升。
幾十年來,清水河子河床沿線兩岸,在無資金修建防洪工程的情況下,都是由沿河兩岸各鄉、場、站、廠礦、企業等部門,每年自發組織修建河床的險洪險段,作為臨時應急的防洪工程(如:砌漿砌石、壓鉛比籠、壓編制袋、打木排樁、壓草靶子、機械堆石填筑護堤等),在遇到暴雨、洪水年,洪峰流量大的時候,就不能確保防洪任務,使臨時應急防洪工程無法保證長久防護,加之清水河子地處偏遠山區,經濟條件薄弱,無防洪管理措施和防洪規劃,每當洪水來臨時,也只能采取應急的防洪措施,因此,洪災經濟損失嚴重。
1987年7月23日清水河子上游因暴雨發生特大洪災,最大洪峰流量190m3/s,持續35min,沖毀兩岸大量居民住宅及單位設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0余萬元。
目前清水河子河床由于暴雨、冬季降雪量、洪水沖刷河岸,造成河岸坍塌,形成了一條寬30~50m的河床。
4防洪工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1無控制性水庫工程
由于目前清水河子山區無控制性水庫工程,大的洪峰不能被調控削減,直接進入灌區形成頻繁的、大范圍的災害,河道沿線及其下游形成許多的防洪險工段。
4.2防洪工程設施簡陋,抗洪能力差
多年來清水河子流域的各族人民與洪水災害進行了不懈的抗爭,修建堤壩,一次次地改建加固引輸水工程,加固險工地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過去建設這些工程缺乏統一的管理和規劃,再加上資金缺乏,工程標準低,現存的許多工程老化、破損嚴重,一有洪水即進入緊張的防洪狀態[2]。
4.3防洪戰線長,灌區各級政府和農民負擔過重
每當清水河子發生1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時,瑪納斯縣及沿河各村鎮都要組織大批的政策機關人員、農民、籌集大量的草袋、麻袋、鉛絲和石料對河道幾個險工地段進行搶修,參加抗洪的人員少則500~600人,多則數千人,使許多機關工作不能正常進行;青壯年農民勞動力參加抗洪,不但影響了農業生產,還要籌集物資,給當地政府和農民造成巨大的負擔。
4.4沒有統一的、完善的防洪規劃
由于清水河子流徑幾個行政單位的區域,缺乏統一的管理,各單位各自為政,無規則制約,在建設防洪工程上相互扯皮推諉,障礙行洪,危害對岸。
5防洪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法學論文發表
5.1防洪工程建設事關安定團結和穩定的大局
清水河子流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前提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廣大人民群眾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如果不進行防洪規劃治理,洪水災害時時侵擾著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秩序,吞噬著他們的土地、房屋、牲畜等財產甚至生命,這樣就無法保證人民安心生產生活,對社會穩定埋下較大的隱患[3。
5.2防洪工程建設是區域國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將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逐步改善西部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鐵路、公路、民航、農田水利基本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緩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矛盾;清水河子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核心地帶,位于烏魯木齊市和石河子市兩大城市之間,近鄰昌吉市,各項基礎設施是清水河子流域經濟發展的命脈,同時也關系到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的穩定發展[4]。
5.3防洪工程建設是減輕當地政府和人民負擔的需要
解決好防洪問題,可以減少流域內各級政府和人民在抗洪方面的投資投勞,減輕了當地的財政和百姓的負擔,尤其是灌區農民的負擔。
5.4事關流域下游大生態環境的大局
治理河道,大洪水能歸槽暢通,有利于向下游輸水和保護好下游地區的綠色長廊,防止沙漠化。
6結論
做好防洪澇規劃,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災害損失,而且可以保障流域目前和今后的持續、健康和協調的發展。新疆瑪納斯縣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清水河子流域的河道治理,曾多次實地查看并召開專家會議進行研究討論,在2009年年初確定防洪工程的總體布局,提出今后3年的治理任務和建設方案,部署安排了一批前期工作基礎較好的清水河子河道治理項目。必須指出,防洪工程屬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工程巨大,尤其是初期投入較大,但效益明顯且影響深遠。為此,可申請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既可指導重點地區中小河流的有效治理,滿足近期建設需要,同時對促進全面系統地開展河道規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從而逐步形成并完善防排相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7參考文獻
[1] 陳明曦,陳芳清,劉德富.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構建城市河道生態護岸[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97-101.
[2] 楊東方,王軍,馬洪濤.平谷新城河湖水系存在問題及治理對策分析[J].北京水務,2009(6):3-5.
[3] 楊蕓.論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J].四川環境,1999(1):20-25.
[4] 朱靈峰, 張玉萍,鄧建綿,等.河流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生態學意義[J].安徽農業科學,2009(7):3221-3222.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的設計方法
下一篇:農村戶用沼氣池使用技術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