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注重“三心”教育
摘要:德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在語文教學中不好把握。但如果將德育具體化為三個方面為感恩心、責任心、惻隱心。針對不同的文本,將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責任心、惻隱心分別融入與此相應的文本教學中,會更容易教與學。民族振興,德育為先。
關鍵詞:感恩 責任 惻隱
華夏民族總與禮儀之邦冠名于世。古先哲為我們留下許多名言典故,不乏教育后人德行天下,以德為先。有《大學》中“修、齊、治、平”。修身第一位,修身乃德育。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笆坑邪傩,以德為先”;“百行德為首,百善孝為先”;“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所有這些,足見先哲對德行的器重。
作為語文教師,傳承古仁人的德行衣缽,發(fā)揚中華文明的博大深邃精神,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在教育教學中應滲透德育理念。德是一種精神,一種心態(tài),一把尺度。以我理解為具體的三方面即感恩心、責任心、惻隱心。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我從以下案例中與大家一起來思考、分享、感悟。
在師范上學時,對校訓記憶猶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闭缈鬃铀裕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口傳心授,春風化雨,需要的前提是以身作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說得也是這個道理!抖Y記》中:“親其師,信其道。”是讓教師做足功課。教師如何做?我想無外乎具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精湛的教育技藝,超凡的教育智慧,獨特的人格魅力。具備這些前提條件,則師可親而其道可信了。所以,此處插科打諢尤為必要。這是教師德育思想能有效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前提條件。不然,一切都變?yōu)榧埳险劚疹^說教。以下從三點闡述:
其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
朱自清的《背影》、莫懷戚《散步》、鄒韜奮的《我的母親》、黃飛的《甜甜的泥土》、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孟郊的《游子吟》,這些作品雖說文體不同,但是都滲透作家對父母恩情的感激。百善孝為先不無道理。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教師在與學生學習這類文章是要多多滲透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與學生多交流、多體會、多感悟。在交流、體會、閱讀感悟中理解父母對子女的養(yǎng)育之恩,讓全體學生在學習此類課文時情感得到豐富,心靈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提升。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大有功德的事。此處是論述感恩父母,下文論述感恩社會。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每個人來源于社會,是社會的一個分子。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大家——祖國。對祖國要有赤子之心。古往今來,對國家的感恩之心比比皆是。辛棄疾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飛的《滿江紅》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精忠報國,死而后已。在民族大義之前,要胸懷祖國、感恩祖國、眷戀祖國。這是我們民族振興不可或缺的內在精神力量。有了它,我們不再擔心民族危亡時的無助;有了它,我們不再恐懼西方列強的炮火;有了它,我們不再心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貓笊鐣,感恩祖國,報效祖國。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這些詩詞時應傳達出這種聲音。
其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
何為責任心?《莊子》記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狈沧鲆患,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做的事來和他交換。這是梁啟超的話,不無道理;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也是這個道理。這種責任心意識地培養(yǎng)要在我們語文課堂上體現出來。比如在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中要學習白求恩對工作極端負責、對人民滿腔熱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錢泳的《治水必躬親》要學習海瑞忠于事業(yè)、忠于人民、不辭勞苦、身先士卒的忘我精神;在梁啟超的《敬業(yè)與樂業(yè)》中我們要學習“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钡木;在《趙普》中我們要學習趙普不顧個人安危、忠于國家、冒死覲見的敬業(yè)精神;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我們要學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負責精神。
其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惻隱心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即愛心、憐憫心!熬慈苏,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弊釉唬骸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說得都是愛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我們的學生要滲透對人民仁愛的思想,對弱者同情的感情。愛在教學泰格特的《窗》中要引導學生用心靈去關愛身邊需要關愛的人,讓學生懂得只有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在教學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說》一文中要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到“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同時也要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憐憫,從而在思想上與其產生共鳴。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完善。這是關于惻隱之心的教育。
最后,我覺得德育的這三個方面的表現感恩心、責任心、惻隱心并不能全部概括德育的內容。但是我總是覺得這三個方面在當今社會因被人忽缺而顯得比較可貴。所以重點闡述我們在以后教學過程中所要關注的這些內容。即便如此,我覺得德育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過程,并不能說通過某節(jié)課就能夠達到每個學生具有感恩心、責任心、惻隱心了。教師要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有可能讓德育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開放出絢麗多彩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2]張廣亮《成功教師必知的22條“軍規(guī)”》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fā)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fā)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