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把握語文教學的根本
摘要:語文學科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學中應注意把握語言、方法、生活和人文。語言是我們語文課堂必須抓的內容之一,學習并學會運用語言是我們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把學習語文的方法教給學生,才能提高我們教學的效益;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聯系生活不僅有利于文本解讀,也能增添樂趣;人文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自己理解與感悟,學生在理解了文本之后自然會水到渠成。
關鍵詞:語文 教學 語言 方法 生活 人文
語文這門學科包羅萬象,內容繁雜,它本身就是一個德育、智育、美育等的復合體,教學時往往不好把握,容易出現偏差,所以有人批評我們是“耕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什么,成為擺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最重要的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以下四點:
一、語言
語言是我們語文教學必須抓的內容。語文首先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習并學會運用語言是我們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其他一切的基礎。
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3—5段的教學片段:
【師:作者當初剛看到這份修改稿時,有什么反應呢?(學生讀相關段落)。師:為什么會一下子愣住了呢?生:因驚訝和激動,自以為寫得很好的作文,沒想到葉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生:更沒想到葉老會如此認真細致地修改一個中學生的作文。師: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舉例來說說嗎?生:“一張”改成了“一幅”;“書皮”換成了“包書紙”…….師:你能從這幾處改動中感受到什么呢?生:葉老很認真。生:葉老工作一絲不茍。生:葉老并沒有看不起只是一個小小中學生的“我”。生:葉老雖然不認識“我”,但還是這么認真的批改“我”的作文,真偉大!
文章中的故事比較簡單,學生一讀就能明白,深層次的東西卻很難體會到,只有抓住語言這一關鍵點,才能讓學生去深入理解!耙粡垺薄耙环薄皶ぁ薄鞍鼤垺边@幾個詞語處理好了,葉老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活了,再抓住“密密麻麻”“到處”讓學生來感受,讓學生從“如春風拂面”一句真切地感受肖復興內心的溫暖與感激。學生理解了這些關鍵的詞句,才能更好的能理解人物、理解文本。
而有的教師教學時只是讓學生讀一讀,概括一下文章的內容,劃分一下結構,理解文中的情感或哲理,這一篇課文就算講完了,這樣的課堂就偏離了我們語文教學的本,成了無源之水。
二、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語文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去研究、探討,并有意識的把學習語文的方法教給學生,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時,根據內容的不同,把文章的一些表達方法、寫作方法、解讀文本方法等,靈活的、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將讓學生受益無窮。
如:《全神貫注》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讀課文,找出課文哪一段最能體現羅丹工作的全神貫注呢?(交流:第二段)。師:默讀第二段,感受羅丹在工作時情緒發生了哪些變化?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學生讀書交流)生: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里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師:哦,你從羅丹的動作和神態中體會到他當時是怎樣的心情?生:非常激動。師:帶著你的這種感覺讀給大家聽。(生讀,評價)師:想想作者是通過描寫羅丹的哪些方面把他的內心感受寫具體的?生:神態。生:還有動作。生:文中還有羅丹說的話。師:這是語言描寫。師:原來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方面的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甚至可以通過這些描寫來寫出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后同學們在寫作時,尤其是寫人篇的時候可以多使用這種方法!瓗煟河媒裉鞂W到的方法寫寫你的家人,注意神態、動作、語言都要用上,看誰寫的最生動。(生寫作交流)】
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而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
三、生活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李家棟老師曾說過“我們要讓語文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把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不僅有利于文本解讀,也能增添樂趣。
如:在教學季羨林先生《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聯系德國的風俗,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激發了孩子了解世界的興趣,有效的引導孩子深入閱讀、開闊視野。介紹季老的生活經歷,讓學生更加了解季老的人品,又對文本中流露出的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有了更深的認識。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變成生活體驗,興趣自然有了,感悟自然深了。
四、人文
這是我們現在語文課堂的重頭戲,“輕語言,重人文”是語文教學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好像哪篇文章不挖出點什么來,我們這節課就是失敗的。“每塊地下都有石油”是不現實的。
在聽一次蘇教版《小稻秧脫險記》的公開課時,執教老師是這樣處理最后一個環節的:
【師:學完了課文,大家說說誰最讓我們敬佩?生小組內討論、交流。生:我最敬佩雜草……該生未說完,其余學生開始小聲議論。生1:雜草是壞東西。生2:雜草是有生命的。生3:雜草會破壞莊稼。生4:雜草只不過生長的位置選錯了。師示意靜下來,繼續聽這位學生說。生:他們“一擁而上”、“拼命”,這些是說他們有團隊精神。師:再想想,你的理解正確嗎?師不等學生分辨,即令坐下。生:我最敬佩噴霧器大夫,他挽救了小稻秧的生命。師:(點頭)還有要說的嗎?生:我最敬佩小稻秧,他能給人們帶來豐收,帶來歡樂。師微笑著點了點頭!
本來文章以童話的方式講了一個科普知識,全文充滿了童趣,把科學常識寓于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生能學到知識、實現語言的積累,足矣,老師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或滲透給學生,要讓學生形成自己感悟。蘊藏在文本中的人文知識不是傳授與接受,應該是學生理解與感悟的結果,是在理解文本之后的水到渠成。
課程標準對語文有準確的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只有真正理解理解這一點,才能把握課堂中教什么,才能把握語文教學的根本,才不會迷失方向。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