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建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以及所要求的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學習要素。本文從闡述建構主義全新的教學理論人手,探討了基于該理論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五種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模式反映了教學理論和思想以及由其生成的教學方法。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教授知識為主,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對教師和學生的作用有了重新定位,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過學習者的主動建構才能變成自身的知識。本文擬在簡要闡述建構主義主要觀點的基礎上,對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稱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 他所創立的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個人使自身認知結 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 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 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 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兒童)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區同化信息時,他是處于一種平衡的 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 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皮亞杰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 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 真的探熟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以維果斯基為首的維列魯學派深人地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研究都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實際應用于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
建 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有每個人自己決定的;知識是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個體對事物的理解與先 前經驗有關,因而對知識的正誤判斷只能是相對的;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 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 經驗背景;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由 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 “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就教學模式而言,建構主義提倡“以學生為中乙”,從而對傳統的“以教為中”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這對全 面地認識學習的性質和學習的過程有著重要啟示。
2.教學模式探討
2.1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實踐模式
社 會建構主義認為,“活動”與“中介作用”在知識的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意義是通過兩個或多個人的協同努力而獲得的。他們強調學習是共同體的作用,認為共同 體是個體意義存在的前提或載體。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實踐活動,是指把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放置在由教師、學生甚至有關專家所組成的學習共同體中,學習是在 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過程中進行。這一過程中,學習共同體對學生個體的學習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
語言學習過程是大家共同建構語 言的意義,每個人的智慧與思維都能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學習共同體活動在語言學習過程:學習基于真實的任務而展開;學習共同體各成員之間合理分工、明確責 任;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相互依賴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學生—學生、教師一學生爭論和協商各自的理解;教師與學生公開地與所有共同體成員分享見解;學生教師質疑 問難,根據衍生的問題進行新一輪探索。
2.2基于任務型的學習實踐模式
Willis(1996)把任務定義為:目標定向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者運用語言來獲取真實的成 果……學習者使用他所擁有的任何目標資源來解決問題、解迷、玩游戲或分享和比較體驗。語言學習涉及到交際與意義的建構;學習的目標是任務的完成;在完成任 務的過程中社會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真實的任務離不開情境;由于情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故學習者所使用的語言是不可預測的。一般認為,通過語用語言完成任務 的方法,是可以促進語言學習的。有目的語用目標進行交際,能使復雜的情感和認知內容得以用說、寫的方式表露,用聽、讀的方式接受和加工,從而達到最佳的習 得效果。任務型教學特點:目標的明確性(完成任務)、豐富的習得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教師的腳手架作用。
2.3基于情境的學習實踐模式
由 于只有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學生感知的語言才會完整和有意義,教學設計強調多角度得提供或創設反映很復雜現實世界的學習情況,反對孤立于外界環境的抽 象的語言訓練。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也就被確定了。創設一個情節逼真 的情境,是語言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況中發生;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根據真實的情境,教師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學習 的中內容;獨立探索,探索開始時,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分析;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
2.4基于探索的學習實踐模式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布魯納提出掌握學科結構的基本態度或方法是探索和發現,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學生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動 進行學習,而不是消極的接受知識。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體驗的過程,他要求學生去探索和建構語言的意義,因此,語言學習是一種非程序式的、非事先設定的活 動。促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建構對語言新的理解。此種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2.5基于學習方案的學習實踐模式
建 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積極的,學生應當用有慧義的方式學習材料,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這一理論強調了學習要用有意義的方式進行學習。把課堂的還給 學生,給學生以自主權,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不同,其對語言的認知能力也各不相同,他們的語言學習需求必然因人而異,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由學 生自己掌握,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才能使每個學生學有所獲,效果更佳。同時也應該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而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的有效方式, 就是要求學生制定學習方案,基于以上理解,要求學生在從事學習活動之前擬訂學習的方案,使自己的學習有目的,有條理地進行。
3.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為大學英語教 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它不僅改變了教學活動、教學手段,而且改變了教學理念;它使大學英語教學從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向學生為 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和自主學習轉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深刻影響著大學英語教學,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前景。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