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的相關性。 方法 采用幸福感指數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對260名高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進行調查分析。 結果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平均值為10.13;不同性別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無顯著性差異;不同年級高中生主觀幸福感有明顯差異(P<0.01),高三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低于高二學生(t=2.042,P<0.05)。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為10.40,偏向內控;不同性別、年級學生的心理控制源無顯著差異(P>0.05)。心理控制源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 結論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各維度與心理控制源呈顯著負相關,內控型個體的幸福感水平優于外控型個體。
【關鍵詞】 高中生;心理控制源;幸福感指數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260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the Index of Wellbeing(IW), Affect Balance Scale(ABS) and 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IES), and the data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cus of control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valu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10.13, and there was not difference in gender,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P<0.01). The average value of locus of control was 10.40, which showed the students were introversi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ex and grad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 The locus of control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ach dimens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clusion All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cus of control, the level of wellbeing of internal students is superior to that of external ones.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locus of control; IW; ABS; IES
目前,學術界把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結合起來的研究很少。為探討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的關系以及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的整體特點,心理控制源在主觀幸福感不同維度上的差異性,作者以高中學生群體為對象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樣本選自荊州市某高中不同年級學生,共抽取被試學生260名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4份,被試平均年齡17 a。
1.2 方法 采用問卷式調查,集體發放調查問卷,統一指導語,由學生獨立完成問卷測試并及時回收。
1.2.1 調查工具 (1)幸福感指數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用于測查受試者目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該量表包括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兩部分。前者由8個項目組成,從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內涵;后者僅1項。總分=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平均分+生活滿意度問卷得分(權重為1.1),其范圍為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總體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一致性為0.55[1]。(2)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用于測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滿意程度,10個項目是描述過去幾周感受的是非題,對正性情感項目回答“是”記1分,對負性情感項目回答“否”也記1分。情感平衡的計算方法是用正性情感分減負性情感分,再加系數5,得分范圍為1~9。正性情感項目間相關系數在0.19~0.75,負性情感項目間相關系數在0.38~0.72。(3)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scale),該量表由洛特于1966年編制,包括23個項目和6個插入題,每題均包含1個內控性陳述和1個外控性陳述,要求被試必須從中選擇一個,對外控性選擇記分。量表得分范圍為0(極端內控)~23(極端外控),得分越低越內控,越高越外控。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重測信度間隔1 mo為0.72,2 mo后為0.55。
1.2.2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包處理,并進行t檢驗及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平均值為10.13;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負性情感3個維度與幸福感指數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5、0.23、0.19,均呈顯著正相關(P<0.05)。不同性別被試學生主觀幸福感無顯著性差異,不同年級被試學生主觀幸福感有明顯差異(P<0.01);如,高二被試學生主觀幸福感平均水平為11.06±2.16,高三被試學生為9.79±1.91,高三被試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低于高二被試學生,差異有顯著性(t=2.042,P<0.05)。
2.2 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狀況 被試學生心理控制源得分為2~20分,平均為10.40分。把心理控制源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低于平均分的75名(35%)作為內控組,在平均數之上且分數高的75名(35%)作為外控組,其余為中間組,三組的心理控制源量表平均得分為6.40、14.55、10.16。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控制水平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3 被試學生不同心理控制源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
2.3.1 不同心理控制源學生主觀幸福感比較 幸福感指數:內控組為10.87,中間組為9.84,外控組為9.65,內控組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最高,外控組最低,三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2 三組不同心理控制源學生主觀幸福感兩兩比較 內控組與中間組有顯著性差異(t=2.473,P<0.05),與外控組有極顯著性差異(t=3.575,P<0.01);中間組與外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0.462,P>0.05)。
2.4 被試學生不同心理控制源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分析 對心理控制源和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負性情感進行相關分析發現,被試學生的心理控制源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見表1。表1 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相關分析注:﹡﹡P<0.01 3 討論 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參數。Di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主觀性、相對穩定性和整體性[2],它由兩個基本成分組成: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前者指生活滿意度,后者包括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即現在學者一般都認同的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3]。 心理控制源是洛特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對行為或事件的一般性看法,存在著內外控的個體差異。內控性指人們相信自己應對事情結果負責,即個人的行為、性格、能力等內部因素決定事情的發展;而外控性則指人們認為事件結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影響,如運氣、社會背景、他人等決定[4]。 本研究顯示,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平均值為10.13,絕大部分高中生處于幸福或比較幸福行列。不同性別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均無顯著性差異,不同年級高中生主觀幸福感有明顯差異(P<0.01),高三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低于高二學生(P<0.0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三學生處于人生的轉折期(參加高考),這一轉折對個體來說很關鍵,面對升學,迷茫、彷徨是大多數人的感覺[5]。其次,選擇之后的堅持也充滿痛苦,選擇的同時也就意味著要舍棄其他一些看似有誘惑力的東西。因此高三學生經歷著自我的交戰掙扎,這一時期的被試主觀幸福感低于平均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二年級學生就要輕松一些[6]。 先前對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大多從心理源的具體方面分析,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本研究針對的是一般性心理源,不涉及心理源的具體內容,研究的結果表明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為10.40,偏向內控,不同性別、年級學生的心理控制源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發現,高中生心理控制源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即個體越內控,主觀幸福感等水平越高,對心理控制源進行分組比較發現,內控組的幸福感顯著高于外控組。此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一致[3]。一般情況下,內控型個體更相信自己應對行為的結果負責,并且是有能力改變環境的,而不像外控者那樣認為外部因素不可控,因而逃避現實。人對幸福的體驗往往來源于對自己信心的肯定和成功處理事情的能力,與外控者相比,內控者更積極、主動,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主觀幸福感的成績也較好。但也有學者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外控型個體主觀幸福感高,簡單地說內控好還是外控好是不合適的。這可能和內控者成功的動機更強有關,對自己的期望越大,失敗時的挫敗感就越強,過多地把失敗歸結于自身可能容易導致自責,降低對生活的滿意和興趣。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事件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也無力改變的,諸如親人離世這樣的不良生活事件,無論對內控者還是外控者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但對內控者打擊可能更大[7]。 心理學很多理論已經證明,認知是影響個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作為一種認知現象對個體的期望、情緒和動機都有作用。從本研究可以看出,通過改變歸因方式來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可行的。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歸因有多種模式,不同的歸因模式引起的情緒反應是有差別的,具體來說就是把成就歸為內部原因時,成功則自豪坦然,失敗則內疚自責。而把成就歸為外部原因,無論成敗都不會產生太強烈的情緒反應。按照韋納的觀點,外控者似乎更容易快樂,歸因訓練應著力于使個體從外界尋找事件的起因。然而本研究的結果及其它一些研究的結論則表明內控型個體幸福感水平較高,因此歸因訓練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個體認識到成敗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這才有助于其體驗到幸福。 綜上所述,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各維度與心理控制源呈顯著負相關,內控型個體的幸福感水平優于外控型個體。 【參考文獻】
[1] 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61
[2]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e,1984,95:3
[3]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46
[4] 郭志鋒.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人際信任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2(4):62
[5] 龐文,韓陽.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27(3):42
[6] 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心理學動態,2000,18(4):23
[7] 李峰.關于控制源研究的介紹[J].心理學動態,1993,11(1):2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