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生;人格教育;實施原則
學校教育在學生的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學校是教育的主體,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育方針、目標和具體的教育方法以及學校教師的素 質狀況都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國學校教育,忽視人格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本文從探討人格教育的定義出發,剖析了當前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 狀,提出大學生人格教育實施的對策,以此強調大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為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奠定了基礎。
一、人格教育的定義
人格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是著眼于每個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而要真正達到發展的全面與和諧,就不能不著眼于每個人的人格塑造與提升。基于此,人格教育是一種發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質,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 學生整體心理發展水平,培養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社會適應能力和改造社會的巨大潛力,并以此作為人生的追求,繼而使每 個受教育者的人格都得到塑造與提升,最終形成健全優良的人格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其核心是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它是以培
養學生開放探索能力、社會交往品質、協同合作精神、自我調控心理能力等為內容的教育。
二、大學生人格教育教育的現狀
盡管與建國之初相比,我國的人格教育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著以下不足:
(一)教育理念陳舊,創新不夠
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體制中存在著封閉、整齊劃一的現象,人格教育特別推崇人格的社會價值取向,以社會的共同人格理念替代個人的人格培養。但特別在市場經濟環 境影響下,社會更多地關注實際的效益、利潤,很少人真正關心自己的靈魂,至于道德修養也變得無關重要了,人的良知、人格日益貶值和失落。在教育過程中,過 分強調教育的共性要求,缺乏從人格和人的心理角度來解決青少年在人格缺失等方面問題的理念,往往忽視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發展的培養,教育的共性要求 淹沒了受教育者的個性。
(二)教育目標存在片面性,整體性不足
學校教育目標的確立與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關系,目前我國學校教育忽視人格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一是以政治教 育代替人格教育。在一段時期中,教育中搞政治掛帥,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這種“政治訓導”式人格教育流于形式、空洞無效,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 理,使政治教育落不到實處,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以知識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智育取代學校的一切教育,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好學生,學習不好就是壞學 生,其結果使一些學生片面發展,出現不良人格的形成。三是以片面代替全面的人格教育。
(三)教育內容上,重視理論灌輸,忽視實踐引導
我國的人格教育實施有著統一的指導思想,還配備有一批專門從事德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但整體來看,人格教育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理論脫 離實際,不善于挖掘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潛在思想。我國人格教育模式只是注重整體、忽視個體;注重普通、忽視特殊,無法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其特點是 學校以開設獨立而又系統的思想品德課,引導學生理解和熟記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直接的理論“灌輸”,而在實踐引導方面甚少涉及。因為這種模式缺乏對受教 育者主體性的認識,導致人格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
(四)教育方法死板,缺乏實用性
我國目前人格教育方法死板、教條,缺少實用 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極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特別是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學生年齡變小,使得現在的學生在人格素養方面具有與以往 大學生不同的特點,如果按照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那么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相對顯得滯后。特別是近幾年中國青少年上網的人數急劇上升,盡管我們也意識到網絡對青年學生的影響,也一再強調讓人格教育走進網絡,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施人格教育。
三、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對策
(一)重視以人為本的原則,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以人為本,“本”者,根也,源也;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本源也。以人為本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為理論依據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認為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應極大地調動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逐步滿足人的多層次的需要。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 稿》中,馬克思基本上是從人的本質的視角來論述人的需要的。他指出:“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性質以及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 質;因為正是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眼睛對對象的感覺不同于耳朵,眼睛對象是不同于耳朵的對象的。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 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他的對象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獨特方式﹒﹒﹒﹒﹒﹒”馬克思的這段話深刻地揭示 了人和人需要的對象之間的價值關系。1845年至1846年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更深入、明確地闡述了人的需要與人的本質屬 性同一的思想。他們指出:“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旦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 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同時也就間接地生產著他們的物質生活本身。”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若干論 斷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一直是把人的需要與人的本質聯系在一起加以理解的。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人的實踐活動的 內在因素和動力,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深層動因。因此大學生人格教育應當體現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幫助每個學生 充分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在人格教育過程中,既要肯定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大學生主體性人格的教育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來說是外因,外 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只有經過大學生個人的觀察、思考、領悟、自我修養,才能轉化為他們的能力和品德。因此,大學生的人格教育要 以大學生自身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整個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重視啟發引導大學生內在的要求,調動和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正確的 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素質,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強調個人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相協調的原則,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不但貫穿人生的全部過程,而且制約和影響著人生的全部問題。馬克思說:“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為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正因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互相制約的,因此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也是緊密相連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闡明了個人的需要從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向更高層次的追求,馬克思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 “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發展的歷史”這說明了個人的需要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的發展是促使人的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大學生 健全人格的培養要根據個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尤其是要針對青年大學生發展性需要的特點來進行。過去我國教育強調從社會的需要、國家的需要來考慮,這有其存在 的合理性,但社會本位的過分強調,在學生心目中往往形成這樣的看法——讀書、學習、發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學校、社會、黨和國家。這種服從論的 教育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獨立、自尊、創造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大學生的人格培養不僅要根據個人發展需要,同時也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更要把社會發展需要與個人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因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狀況和發展水平有著直接關系的。只有整個社會處于全面而協調發展,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形成健康人格,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總之,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應注重個人發展需要,堅持個人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相協調的原則。
(三)注重知行合一的原則,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人格特征既不是單純的思想觀念,又不是單純的行為方式,而是認知與行為緊密聯系的綜合體或心理——行為結構。要培養內在心理和外顯行為表里一致的結構,不僅要從內在思想觀念入手進行認知教育, 而且要從外在行為方式入手進行行為訓練,只有把兩種人格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格特征的形成發展。否則會出現過去道德教育中常常有的兩 種偏差,一是單純強調道德觀念和政治思想的認知教育,而忽視學生行為方式的訓練;二是強調具體道德行為的訓練,而忽視道德理想的認知教育,結果都是使學生 知與行脫節,難以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質。
人格教育的知行合一原則就是既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又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既要提高學 生的思想認識,又要求學生做出相應的行為,把認識和實踐、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但貫徹知行合一原則,要求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參加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但 不是“理論加實踐”,“讀書加勞動”,“學加干”。而是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
(四)堅持自我、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人格的形成、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經歷許多階段的過程,又是一個前后連續的完整過程。健全完美的人格是在自我、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因此, 各階段、各方面的教育應互相銜接,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如果各方面要求不統一,或者教育要求前后不一致,教育作用就會互相抵消,甚至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混 亂。
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人格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家庭教育在學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不僅是先入為主的,而且是深刻的全面的,相 對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言,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心理教育專家認為,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是從小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家庭對人的教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 家庭與社會主文化相一致的教化,對其成員的社會化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家庭中出現的與社會主文化相背離的亞文化,對其成員的社會化則產生消極的 影響。而且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教師、家長、親友和領導人物的人格水平都會影響一代人的成長。除了現實社會之外,歷史上所記載的人和事,文學藝術作 品等也會給人格教育帶來影響。因此家庭、學校、社會等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應該協調一致。但在人格發展中,不僅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有重要作用,而且個人的自 我本身也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自我逐漸形成之后,自我對個人人格的結構及其發展都會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加正確 地認識到人格發展的規律,提高對自己及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認識能力,從而充分了 解自我,并對人格的完善和發展更加充滿信心,在面對自我時懂得自勉、自立和自信。另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和鍛煉更為堅強的意 志,去克服人格完善和自身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不利因素,在面對外部世界時能夠自控、自尊、自覺抵制各種不良環境的誘惑和干擾,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堅持 自我、保持自我,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因此,進行大學生人格教育要把個人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相互之間協調發展,堅 持教育影響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鄭雪.健康人格的理論探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4】 鄧如辛.新時期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對策.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vortexsignal.com)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下一篇:大學生口才與演講學實踐課探索